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5|回复: 1

母语

[复制链接]

0

主题

201

帖子

112

积分

游客

积分
112
发表于 2005-1-31 1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语

             ;)母语
我的孩子们牙牙学语时讲中文,一旦开始上托儿所,要不了多久就满口英语了。观察幼儿学习不同语言的过程很有趣,然而「有趣」很快就会转为惋惜:当他们英文越说越好,中文也就越来越退化;英语成为他们的第一语言,而我自己的第一语言,却退位变成他们的「母语」了——他们的第一代移民母亲讲的话。「母语」竟不是思想书写的第一语言,这通常是移民家庭的下一代才会有的现象。
可是我自己竟也有一个独特的「母语」:我和母亲说一种口音非常奇怪的话,世上大概只有我俩会说。母亲天生辨音的能力不强,我常笑她是音盲,因而对语言也无天份;到过的地方多了,当地口音全学了一点、也全学不像,最后就变成现在那口独一无二的口音,而我竟忠实地照搬不误。
上小学后才学说「国语」,加上爱听收音机广播,努力模仿得字正腔圆;可那是对外,回到家还是说「母语」,两种语言互不干扰。我常好奇刚上学那时,开口说的肯定是有浓重母语腔的国语,可惜当时没有录音记录——那腔调想必十分滑稽,竟也不曾被同学取笑过。
小时还不觉得,长大后常有人听到我们母女交谈而好奇问:「这是哪个地方的话呀?」我先还解释,后来干脆请他们猜,还真考倒了好几位自认方言专家。这才知道:原来我们母女俩发明创造了一种新方言。
来到美国之后,有很长一段时日难得用到我的「母语」;汉语普通话便成了我在异国的母语,英语则是第二语言了。成年后重新学习与适应一个新的语言,而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第一语言,是异国生活最大的一项挑战。然而多年来却又坚持用第一语言写作,使我特别注意自己在使用两种语言时,心态和习惯上的差异。
美国学者Steven G. Kellman在一篇评论华裔作家哈金的书评里指出:对于「跨语系」的作家,用第二语言而非母语写作,他的文字便失去了一份纯真。这个观察并无贬意:母语确实是「纯真年代的舌头」,第二语言则无可避免是谨慎的、造作的。捷克作家昆德拉流亡法国多年后改以法文写作,在接受访问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说捷克语时,句子自己就从嘴里跳出来,不受控制,是从小就形成的脑神经的自动反应。相反,说法语,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动的……一切都是有意识的,一切都是经过思考的,经过斟酌的,受控制的。」
对于我来说,先于我的第一语言的真正母语——我与母亲的语言,就是我最纯真年代的话语,一旦用我那独一无二的母语说话,我的用词和思维方式便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最初——回到接触外面世界之前的无拘无束,回到小心翼翼深怕犯错的有意识的学习阶段之前……
奇怪的是:越是亲密的话,用母语越是说不出口。对孩子用英语说「我爱你」好像顺口溜,尤其电话里要道别时,这三个字是等同再见的话。甚至要好的洋女友之间,对方高兴起来说一声「爱妳!」,也能应答如流。可是用我的第一语言说起来就感到别扭了,更不能想象对母亲(或世上任何人)用「母语」说「我爱你」那三个字——她不吓死我自己大概也会先窘死。因为正如昆德拉所说,母语是从小就形成的脑神经的自动反应,在我纯真年代的语汇里,情感的表白是迂回含蓄的,从来不会那般直截了当。
其实何须说爱呢?说着母语,本身就是爱。我也曾不无悲伤地想过:将来总有一天,母亲会永远离我而去,世上就再也没有人会跟我说我最私密的母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39

帖子

3134

积分

游客

积分
3134
发表于 2005-1-31 1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原创吗?

长大后常有人听到我们母女交谈而好奇问:「这是哪个地方的话呀?」我先还解释,后来干脆请他们猜,还真考倒了好几位自认方言专家。这才知道:原来我们母女俩发明创造了一种新方言。
用眼睛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7 16:17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