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30 15: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5-17 | 我们在前进
昨天晚上我们终于又有时间来谈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了。按照求同存异,把有争议的问题暂时搁置的原则,我们谈论并通过了要不要自己的章程,如果要要几个,章程的总则,环保问题,队长任期和选拔制度,保密制度等问题。并再次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决策委员会和正副大队长(任期两个月),他们分别是林健,叶峰,张巍峰。感觉这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队员们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有一个淘汰机制,其实这也是核心问题。队员李長晏一语道破天机:弱者坐等淘汰,强者制导淘汰。这句话有多种理解。但是他自己所要想表述的意思是:弱者只会等待自己被淘汰,而强者是不会制定自己被淘汰的机制的。我们二十六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人,那为什么要怕制定一个淘汰的机制呢?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们的征途那么漫长,如果没有铁的纪律,铁的约束力的话很难坚持到后面。但是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我们约束力的实施?我认为就是要依靠一个淘汰的机制。如果没有这个一个严厉的机制在后面保障,很多所谓的纪律都会因为没有约束力而变成一纸空文。想要靠自身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来保障我们的纪律现在显然还不太可能(如此一来又牵扯到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这个问题)。不过最后,因为没有形成绝对多数,所以这个提案最后还是搁置了。只能待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讨论。虽然很艰难,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在慢慢地进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的.
2006-05-17 | 为长征志愿者们说的话
其实,大多数长征自愿者是很棒的,给剧组添麻烦的只是少数几个人.但是就是就是这少数人让剧组的工作带来好多麻烦,像我在博客里说的两个例子.大家不妨站在剧组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您是制片您会怎么做,您费尽心思安排的食宿到最后还是不够安排,您之前做好的计划被人破坏,您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仓促做出应变,否则所有累了一天的工作人员和队员就得继续饿肚子或者淋雨.其实我们的要求也不高,一块门板或者几张课桌就好,但是就是为了一块门板和几张课桌,昨天我们在风雨里走了一个下午山路后还要多走一公里.这个规定针对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好多长征爱好者已经为大家作出了榜样,比如说邓捡老师.提前或者拖后一两天跟在我们前面或者后面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希望大家可以和睦相处,共同前进.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长征!
2006-05-18 | 我的长征迄今最艰险路段
今天是我的长征迄今为止路程最为艰险的一天.早上一大早我们从雨中出发,翻过一座大山,中午在一个山坳里吃午饭.由于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走湿滑的山路和丛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摔倒的人很少.不过在最险的一段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还是结绳而过.上午大家都走得比较顺利,而且中午以后天气放晴所以大家对下午都充满了期望.不过我们想错了,我们下午所要翻过的是一座更大,海拔更高的山峰(接近一千米).我们爬山花了一个半小时,在山耆上走了一个小时,下山又花了一个小时.爬到顶山的时候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第一次有累的感觉.下山的时候因为路实在太滑,能下脚的地方实在太少所以很多人都摔倒了,还有一些人干脆就是蹲着滑下去.还好我准备了手套,一路借着路边的树枝拉下去还算顺利.虽然比较艰苦,不过大家的斗志和精神都很高涨,互相帮助,最后都安全地抵达了宿营地.今天我们翻过的大山号称天然痒吧,一整天我们都在美丽的竹海中穿行,非常之漂亮.等有了时间再把照片传上来.
上贴: 小苯蛋 发布日期: 2006-5-27
看来胖洪的生气是5月10日的事.
胖洪在路上 2006-05-11 | 军团长的抉择(5月10日)
七十余年前,年轻的一位军团长林总,所向披靡。今天的林队也很年轻,一往无前。林总善战,林队骁勇,他们可能暂时没有远大抱负,但都善于处理细节。林总一辈子在政治上都夹着尾巴,林队今天就需要做出了一个抉择:
上午六点半从麻岭出发,翻了两座山,大雨哗哗下,我终于跌倒泥水里了。我现在穿的俄式篮球给我的他的最小的一双鞋,47码,我垫了两三双鞋垫,套了两双袜子,才勉强达到人鞋一体。但雨水还是灌进了了鞋子,鞋垫、袜子都成了蓄水海绵,难受!
走了二十六公里,中午到了赣县河头村,村子很小,无法安排午饭,只煮了一大锅姜汤,我们吃的都是自带的单兵食品,新西兰小凯一直跟着我,这两天人车分流,他父亲跟不上来,他只能和我一起蹭吃蹭住,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小凯根本无法忍受糟糕的卫生条件,但毕竟是一个孩子,一份单兵食品的自热,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距离今天的宿营地还有十八公里,但这是翻越三座丘陵的雨后山路,林队无法判断真实路况的难易,担心速度慢了要走夜路,他安排全能冠军和朱洪阳留下来明天再走,因为明天是修整日,谁都不耽误。朱洪阳拒绝了,他说今天要是再调队就直接退队,林队有许多拥护者,洪阳很孤独,几个回合下来,林队突然宣布:放下背包,全部留下来,明天再出发!
林队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洪阳的自尊遭到了伤害
胖洪在路上 2006-05-12 | 第一道封锁线
朱洪阳最终在大家的目光关怀下妥协了.林队留下了三个强驴相伴.大家赶紧上路奔向信丰县百石村.
我自认为状态恢复七八成,跟上队伍不成问题.红军当年在这一带遭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象样的阻击,一位洪姓师长将星陨落.实际上这里也差点儿成了拦住了我前进脚步的第一封锁线.雨后的山路湿滑异常,这是我最不擅长的,平衡能力差,惯性大,加上鞋很不合脚,每走一步我几乎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防止滑倒,我很快就落队了.翻跃第二座山时,只有宁化就一直追随队伍的李老师始终陪着我.宁化刚出发时,我认为李老师追随队伍是瞎起哄,只是听说李老师经常跑马拉松,后来一路上发现李老师简直是超人,有将近一百多公里的路他是光着脚板走过来的.我让他不用管我,他却执意陪着我.山路崎岖狭窄,一不小心就会滑入山谷,我几乎每走几步就一个趔趄,摔了十几个跟头,混身上下被灌木扎的伤痕累累.幸好有李老师,他抢过了我的背包,危险路段他紧紧在后面架着我.李老师四十余岁,外表几乎一个地道的南方农民,,经交谈得知他曾去过西班牙\澳州\印度参加过各类业余长跑比赛,由于成绩优异,政府给了奖励,不是给他个人,是绐他所在的学校装了塑胶跑道.我问他为什么跟随长征队,他说他只是想见识一下全天候全地域各式路况,并不想弘扬什么精神,当然李老师也熟知长征历史.不知不觉我们翻过了第二座山,山口有一个采石厂,工人们拉着我俩和他们一起晚饭,还请我喝了久违的健力宝,味如甘露.
天己渐黑,我打开头灯,仔细寻找林队留下的路线标志,今天我们走的是小路中的小路.山风吹过,气温骤降我却仍是大汗淋漓.由于经常是深一脚浅一脚,混身是泥,而且目标不知在何方,我情绪开始失控,用恶毒的语言咒骂着四周的一切,对李老师也很不耐烦.李老师神经比我耐磨的多,他忽而爬到路边的制高点上惊呼:前面有灯光;忽而冲到经过的村庄里敲门问路.唉,人跟人相比我怎就那么差呢?
夜里九点,百石山村漆黑,只有小学校里头灯闪闪.我一进宿营地,倒床便睡,一觉醒来,才知道昨夜剧组人员与追随者们发生了磨擦,几乎动手,李老师一早己悄然离去.
早5:15,就听到有人在叫:起床啦起床。
赶紧起来,卷起睡袋,收拾行李。
外面已经有队员在刷牙,有的人正往汽车里装行李,两条大黄狗从校门口踱了进来,整个村庄一派静宁,新一天的新军又开始了。
吃饭,面条,有好吃的拌菜,在学校的操场上,或坐或立,一群吸吸嗦嗦的吃面人。
6:30,队伍准时出发。没有仪式,只是握手道谢告别。
按照昨日开会分组试行决议,队伍分三组首尾相连前行:
排在最前面的是严谨行军组,他们自嘲为:幼儿组,他们以行军为第一准则,不说笑,不拍照,严肃认真的完成行军的每一步,组长布和;(林健大队长)
排在最后的是逍遥组,他们自嘲自由散漫组,他们以快乐为第一准则,要歌唱,要拍照,但保证不掉队,安全自负,组长:张巍峰。
夹在中间的就是中间组,他们介于上述两派之间,偶尔跟着排头组急行军一把,偶尔逮着好风光猛拍一阵,组长:韦燊。
早上行军,安静,体力充沛。
三公里泥泞路之后,路变得越来越好走,有平地,有起伏,越过一山又一山,很有成就感。
地里农民开始干活,拖拉机耕地,插秧,这是早稻,7月中旬就可以成熟,稻子收割时,我们会到哪儿呢?
太阳开始越来越烤,晒在头顶上,头顶滚汗,爱美的祖曼撑起伞,这是上午9点左右。在此之前,队伍已经做过每次3分钟的短暂休整。
爬坡,口渴的频率越来越高,随口问了一句:小崔怎么还不来?
你不是盼着小崔来吧,你是盼着小崔带的西瓜吧?邵大姐(邵夏珍)说。
西瓜?是的,我记得昨天我们上山时,确实带了西瓜,而且不止一个,好像是五个,昨天晚上没吃,今天早上也不可能吃西瓜,西瓜哪儿去了?
继续前行,听到前方喊道,休息5分钟。
待到我们队尾赶到,已是一个小学操场,茶垇小学,队员们就地而坐。突然,发现个别队员在吃西瓜,目光一搜索,发现制片赵晋棋正在切西瓜,正是昨日带上山的。
10:30队伍路过古陂镇,山路走完,大约19公里,转上公路,开始枯燥无聊暴晒的行军。
踏着水泥地,后一步跟前一步一点区别也没有,路旁的农民抬头望向我们,旋即又埋头干活,有时候来一点风,有人开始雀跃。
朱洪阳开始走队伍的最前面,他说他想体验一把作排头兵的感觉,问及感觉如何,答:快把我累死了(成都口音)。
11:44,队伍抵达古陂镇太平畲族小学,在这儿驻扎:午饭午休。
上午行军25公里,最高时速达6.5公里/小时。
队员们行军已经很职业:一到就脱鞋和袜子,放到太阳下晒干,揉脚的揉脚,打盹的打盹,一切为储备体力。
14:00,再次上路,午后酷热无比,最高温度达40度,烈日,水泥路。没有遮掩,草帽军团硬顶着往前冲。
15:20,坪石镇,小崔已经候在哪儿,他和赣州来,要和队员一起行走剩下的路程。
从坪石镇往西,是正在修建的公路,路面很宽,还没有奠路基,一条宽约7米的红土路蜿蜒往前,像西部片的场面。
朱洪阳依然排在最前面,问及原因,答:我走在最后面累得要死,走在中间也累得要死,还不如走在前面累得要死呢!
这时的队伍差不多五部分构成:排头朱洪阳(本属中间排),后面是严谨行军组,布和和林健交替领头,查阿姨和董峰紧随其后,目不斜视,再其后是中间派,这是真正的散漫组,哪儿都有他们的人;再后面就是逍遥组,基本保持队形,叶峰偶尔会喊上一两句“飞得更高”,小驴和老夏举起相机拍上一两张,最后面就是小崔和胖洪组成的编外组,有说有笑,聊一些历史掌故。
17:40,步进大塘镇辖区,夕阳西下,正是赶路的好时候,凉爽万分,有人开玩笑提议说趁凉快连夜再赶50公里。
太阳象一个摊鸡蛋挂在天角(小驴语),农民还在干活,小孩蹲在家门口等父母归来、做饭,更小的小孩随父母在地里,再也玩不住,哇哇大哭,母亲哄孩子,父亲还在干活。想起我的小时候,每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蚊子飞得无力,公鸡母鸡三三两两走进鸡笼,父母还没回来,也是哇哇大哭,那么小,根本没有伤感的概念,大约是一种本能吧。
19:20队伍到达沛东村,驻扎村长家,在楼上打地铺。
今日行军46公里,平均时速5.2公里/小时(GPS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布和脚的起泡,全队最后一个无泡记录宣告结束。
明日:队伍休整。晚上看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