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4|回复: 0

我混在海口龙岐村的日子 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4-30 1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混在海口龙岐村的日子 ZT

金安仔



  四月,天终于燥热了起来。漫长的冬天终究也过去。窗外的树终究也全绿了,关于这棵树,问了好多人,他们都不知道窗外的这棵是什么树,它很挺拔,结的果子很像龙眼,但不能食用,而且它的四季很分明,它一直在窗外提醒我,冬天还没过去,冬天还没过去。最后,四月来了,冬天也还是过去了,因为这不知名的树已经全绿了叶。
  
   从武汉回来后,一直在海府路上一个叫龙岐村的村子的出租屋里住着。是朋友的房子,回来的时候在这边暂住的几天,最后干脆租住下来,因为朋友开的房租很便宜。相当便宜的,就村口那些揽客的小姐,她们一晚挣的绝对比我的房租多得多。但刚开始的时候房租还是没有正常的交付过。一来是没有正式的工作的准备,所以没有稳定的收入。而来刚回来,和朋友出去吃吃喝喝自然会不少,家里给的一些资助自然不会有剩余。幸好这位好朋友房东也不会催房租催得紧,才一直租住到了现在。
  
   龙岐村,算是海口最老的村子了。曾经繁华,原琼台书院的旧址就在这边,琼台书院的某一任掌门人谢宝就是这个村的。那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历史在村里只遗留有一个戏台和一座伏波将军庙,剩下的就都是改革开放后建的居民房,其他的当都荡然无存。我租住的房子就在龙岐村小学后面一个七拐八拐的角落。这个村子里住的都是外来的民工较多,大多时候,都是看到一群群的妇女带着小孩在树荫下打麻将或是织毛衣唠嗑,她们的男人大多时候都在海口的某一个工程队里做基建。而本地人都外出做生意,住在海口外面的小区、花园里了,他们觉得有钱人、城市人应该住在小区、花园里。村落这种地方住不了人的。后来渐渐的,龙岐村现在已经像是民工村,而我是住在民工村的一员。而我在夏天里很多时候都和他们一样光这膀子下楼走过小学大门,到戏台旁的小店去买烟,然后叼着根烟,噼里啪啦的拖鞋声伴着村里的狗叫声走回出租屋里。
  
   大多时候,我就穿过戏台、伏波将军庙走到海府路气象局旁的小菜市场去买菜。菜市场很小,菜色却也齐全。去久了,市场的阿姨自然也就都认识了,她们都是好奇我一个年轻人怎么闲暇时候怎么那么多,平日里都是我出来买菜,一副百事不得其解的困惑样。有一天我背着个腰包刚从外面回来顺道去买菜,卖豆腐的阿姨看到我,十分惊讶,百年谜团看似解开--“啊,你原来是在中巴车上卖票的啊!”。后来结果是,我一个月没有再吃豆腐。
  
   说到龙岐村,就不能不提一下琼剧团。龙岐村还是几个民间琼剧团的根据地,到底几个我也没数,反正时不时的看到一些团子的车进进出出,送戏下乡演出或者下乡演出回来。入秋后,下乡演出就渐渐的少了,这时候戏团就开始排新戏了,这时候村里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每每他们排新戏的时候,我都会出现在老人堆里。然后一边很有杀气的吃着甘蔗一边看着素颜的花旦在吊嗓子,我喜欢这样。而他们,往往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他们要反正琢磨一个上午,一段看似并不复杂的唱段,会重复的琢磨好一段时间,演员们看似台上风光,台下却是十分辛苦卖力。现场听“不插电”版居然比在戏台下听演出时候从喇叭里出来的声音动听温暖得多,后来有人告诉我,其实,在很久以前,琼剧本来就是“不插电”演出的,是后来才有了喇叭传声器这些东西的……伴奏乐队大都以中年人为主,听口音,定安周边的居多,有野路子出身的,也有科班的,科班的文凭最高至一位拉二胡的大伯,据说是星海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的,至于为何至今混在小剧团,没有有人告诉我。令我吃惊的是,剧组中居然很多8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角色一般是丫环、士兵,看素颜相貌,年龄应该在我之下。排戏时,他们的戏份往往很少,更多时候,他们都是在一旁打闹,俨然一群学生的场景。我想,80年后的这些演员们未必会喜欢琼剧戏曲的,或许在他们心里,演戏只是一种讨生活的手段罢了。
  
   村里很平静,虽然就在海口内,但生活还是很小镇,傍晚时候依旧会炊烟袅袅,你绝对想不到在海口市内还有人烧柴做饭的,我也很奇怪,他们的柴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当然烧柴做饭的大多还是龙岐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他们不喜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喜欢每天要爬很高的楼梯,他们也不懂用煤气,在他们眼力,或许,龙岐村的生活才是实在的生活。傍晚时分,路过他们厨房你会闻到柴火味夹着米饭的香味,那才是很实在的味道的,我喜欢这种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又像是外婆家的味道,在海口,你很少能闻到这种味道了。
  
   村里有一个让我很敬佩的人—村口戏台对面小店的老板。平日里喜欢光着膀子打麻将什么的,有时候十分凶神恶煞的。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店里有一对DIY的音响,音质好得让我听了想自杀。对于音响声学他居然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后来跟他买烟的时候聊起他的音响的事情,他索性到店里翻出他私人珍藏的几张张国荣的原版CD,他不喜欢现在一些市面上所谓的发烧碟,汽车音乐,他倒喜欢原版。关于他和音乐音响的故事他倒没有多聊起。那天不经意说起我是写歌的时候,他很惊讶,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每天下午穿着短裤拖鞋出去买菜路过他们店偶尔会买包黄梅烟的村民而已。后来我送了一张我的海南话歌碟给他,第二天就被朋友“借”走至今未还。
  
   走出村口左拐,那里有一个琴行,琴行门面招牌被淹没在榕树枝叶里,我自然记不得琴行的名字,听朋友讲,这琴行的老板叫“赵敬”(音译),是海南数一数二的电吉他手。我很奇怪琴行老板为什么选择把琴行开在村口这里,这里人流本就不多,周围也没有学校,村民们路过总会扭头观望,有的索性止步看热闹,却很少看到有人会走进去问琴的价格和吉他培训的加码,对于他们来说,琴行里的所有东西和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他们只是喜欢热闹。店里的生意自然稀落,只是偶尔有些中学生模样的跑来店里学学吉他、爵士鼓,仅此而已,更多时候,看到的只是店老板站来门口面目表情的抽着烟看着海府路上那来来往往繁忙的车流,这世界的繁忙琐碎好像与他无关,他什么都没有。也许年青时的那一点理想也早已被现实磨灭完了吧。阿文说,他上中学的那会,每次路过学校附近的琴行,他都会止步观望,很羡慕琴行里那些抱着吉他,甩着一头长发的人,觉得他们很牛B,吉他在他们手里随便都能耍出一段我们听不懂的SOLO,他们是玩艺术的,很帅。但现在看起来觉得会有点怜悯,现在琴行不好混,生意不好。音乐人更不好混,而且现在的场子也少,现在人都是去慢摇吧,谁还会去演艺吧什么的呢。那东西没市场,很多乐队乐手在毕业后就不玩乐器了,音乐是操蛋的东西,只有安稳的工作才能填饱肚子。唉,大家都不容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2 04:07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