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9|回复: 4

泸沽湖情况介绍

[复制链接]

0

主题

4697

帖子

356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63
发表于 2003-8-6 1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泸沽湖情况介绍

泸沽湖情况介绍
泸沽湖海拔2690米,其气候特点如下:
  泸沽湖畔,属高原季风气候,冬暧夏凉,冬无严
  寒,早晚温差大,气候温和。
  年平均温度:12-14度。
  1月平均温度:5-6度。
  7月平均温度:19-20度。
  雨季:6-8月。湖水全年不结冰,光照充足。
西昌-盐源-泸沽湖 
  全程280公里,正常行车需时约7小时,除从西昌出发有约50公里非常好的柏油路面,以及盐源县城附近有约10-20公里的柏油路面及抵达泸沽湖镇有8公里左右的柏油路面之外,其余均为碎石路或土路,更糟糕的是,这些路面不好的原因是由于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或塌方,有些路段如果不花大价钱根本无法彻底修好。
  从西昌到盐源要翻越两座大山,每一座山均由几个大山脉构成,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峦峦的山峰,最高海拔达4000米,沿途散落的村落主要居住着彝胞,而且往往绵绵数十公里无人烟,庆幸的是虽然在山路行驶,但并不是绕山盘旋而上,而是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往往给人以错觉,以为翻越这座山峰就可以到了下山(或上山)的路。沿途的风光可给人以安慰。这一段路忌夜间行驶,因在这无人大山之间,常有车匪路霸出没,夜间虽有持冲锋枪的公安巡逻,但如无多辆车同行,切勿盲目夜行。
  经过约150公里的路程(约3-4小时),就到达了盐源县城,盐源县城位于一个小平原上,县城不大,也无甚特色,如感觉疲惫,可在此小息,有不错的宾馆。
  从盐源县继续行驶118公里就可到达泸沽湖镇(原名左所镇),此段公路建于长达100公里左右的一条大峡谷内,公路一直沿峡谷而行,伴以清凉的河流,基本上是碎石路,而且在雨季常会有滑坡及塌方出现。正常行驶约需3-4小时。
  到达泸沽湖镇之后,再前行5公里就到达了泸沽湖的四川段,此段路虽然比较差,但当地政府时刻备有修路的工人及机器,一有滑坡及塌方出现,将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修复,以保证这条旅游线路的畅通。这5公里也就相对容易行驶了,最多10-20分钟即可到达。
西昌-盐源-泸沽湖
  到西昌后可再乘车到泸沽湖镇(每天只有2班,早晨及中午各一班,也可乘车先到盐源县,再转车前往泸沽湖镇,从泸沽湖镇到四川泸沽湖仅有5公里,就很方便了。
  从西昌到盐源全程270公里左右,大部份路段为碎石路及土路,部份为柏油路,全程正常行驶需时约7小时。

推荐西昌出发:可以省下40大元的门票,路上风景很美丽。很多高山瀑布。
  去泸沽湖途中,沿途可在攀枝花、宁蒗县城、西昌、盐源等地用餐,路上的餐条件较差。
  泸沽湖景区内的餐饮条件也都较差,卫生条件也不太令人满意,所以用餐一定要特别小心,尽量能自己多带一些食品,除了品偿当地的特色餐之外,最好能到一些来自四川或云南等外地人开的民居(一般都有餐馆)用餐比较适合,另外要多带些药品,当地的医疗条件较差。
  在泸沽湖,人们与自然联系的方式是原始的,基至连饮食文化也染上自然、古朴的特点。仍是山漳、泉水、芳草、果仁、五谷杂粮作佐料,人工自酿、自腌、自烤、自煮后置于坛里,放于火上。而后数日数月,直到数年供远方来客品尝和自用。这就是泸沽湖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
苏里玛酒
  “俗好饮酒歌舞”的摩梭人,不仅豪饮,而且还能自酿独具风味的黄酒和白酒,并有悠久的历史。唐代樊卓《云南志.摩些蛮》说:“俗好饮酒,所饮以琐利码酒”(今多写作苏里玛),旧志谓:“所酿酒,采野花作曲,蒸根和匀,以坛盛之,烘火侧,旬余以水浸之,以竹管沥其汁,曰琐利码,并糟啜之,曰‘白撒’,分汁于小坛,以竹管吸,曰‘咂酒’”。
  “苏里玛”即黄酒,又称“日几”或“克日”。是家家户户待客或自饮的必备饮料。苏里玛酒有饮料和低度酒的风味,色泽金黄,甘甜清洌,味似啤酒却胜过啤酒,酒度低,内含丰富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到多种营养物质,晴天劳作后或旅途疲劳口渴,或在温暖的火塘边闲聊时,饮上数碗苏里玛酒,泌人心脾,令人容光焕发,精神倍增。苏里玛酒的酿制方法是将青棵、大麦、小麦、荞麦、稗子、玉米、谷子等多种粮食混匀,在大铁锅内煮熟、烤干,底层带锅巴味,然后盛于簸箕内待凉,并与摩梭妇女自采自制的酒药(内含火草、黄芩等几十种草药)混匀,装入篾制的发酵器“日卡”内,待有酒味散发时,再盛入酒坛内密封,十日左右便可启封,掺进格姆尼柯女神洞里的水,稍候用打通的弯竹管(摩梭称“则的”)吸出酒汁,盛于坛内即可饮用。放置多日,其味不变。
归去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97

帖子

356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3-8-6 1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咣当酒
  “咣当酒”,即白酒。摩梭语“补日”或“安儿寄”,制作方法是先把玉米、青棵、稗子(或谷子)等混合煮熟,加入酒曲发酵后,盛入甑子内盖严,在锅中加温蒸煮。蒸时,甑内放一大碗,酒料经加温蒸发后,蒸气自然流入碗内,盛满后倒入瓶或坛内冷却即可饮用(制作中忌酒、盐掺入)。其酒度低(约30度左右),味纯正,含有一种独特的芳香味 ,多饮不醉,也无不良反应。只要有客人来,摩梭人都要供上苏里玛和咣当酒、白瓜子、核桃等,让客人享用。

牛头饭
  牛头饭的原料来于泸沽湖畔盛产的优质玉米,其糖分高,含大量蛋白质,营养丰富。制作时,先将玉米用石磨推成细粉状,筛后除去糠壳。再将适量的玉米面用冷水揉湿,揉湿后倒进木甑蒸半个小时后又倒出来在竹筛里用冷水搓散,然后再次放进木甑蒸,蒸熟后即可食用。该香味俱全,柔软可口,食后回甜无穷。娄地摩梭人用青娜曼安佐以牛头饭,美不可言。

猪膘肉
  泸沽湖内丰富的水生植物及万亩草海,为当地人养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岁末,家家户户杀年猪,制成独特的“猪膘”,其形如琵琶,故汉人又称为“琵琶猪”。自古至今,摩梭人都喜欢制作猪膘肉,猪膘的多少象征着财产的多少和富裕程度。猪膘肉的加工、储藏方式独特,方法是把整个猪除头骨以外的骨骼全部剔除,内腌盐、花椒、辣椒、胡椒等调料,然后缝成琵琶状,冬季腌制,制成后可放数年而不腐,久者尚可作药用。猪膘肉味清香,肥而不腻,胜过火腿味,与牛头饭同时食用,更能体现出它的风味,是待客的佳品。

酸鱼
  制作酸鱼和烤鱼干是摩梭人的古老习惯,是泸沽湖畔的特产。酸鱼的加工是把半斤以下的新鲜裂腹鱼从背部剖开,去除内脏,洗净,用水将盐、糌粑面、大蒜微粒、花椒等调料混匀,拌上鱼,一层一层地放在陶坛里,每层鱼上再放上一层调料浆,装满坛后在坛口处放一层调料浆,装满坛后在坛口处放一层花椒叶或核桃叶(据说有防毒作用),密封坛口,月余即可食用。酸鱼可直接佐餐食用,亦可炒后食用,或放上辣椒煮汤等,酸味独特,味道极美。酸鱼能使食欲倍增,胃口大开,是接待宾客的上等佳肴。

花花糖
  摩梭人凡有红白喜事,对来客除供上苏里玛酒、咣当酒、瓜子、果类外,还要供上花花糖、有花纹的米粑等花样别出的美味糕点。
  花花糖的制作方法是将籼米、玉米、燕麦、黄豆、大米、苏麻、野苏麻籽等物用铁锅炒爆后,分别与青棵麦芽和玉米碎粒熬成的麦芽糖水混匀粘附加压而成,然后切成块状,也有两三种爆花混制而成, 加以炒过的核桃肉。制成的各种花花糖,花色多样,又香又甜,各具风味,饮茶喝苏里玛酒佐以花花糖都回味无穷,也是赠客的祭品。

花纹米粑
  花纹米粑是把米煮熟后,在碓窝里舂成糍粑状,然后在制有花纹的模子里制成粑粑,蒸熟备用。食用时用炭火烤热,常以此佐茶。

“嘎勒”
  “嘎勒”是一种颇为独特食品。是把米蒸熟后舂成糍粑,然后擀成薄如纸张,大小约一尺长、三寸宽的片,晒干备用。食用时,在油锅内炸成洁白而香脆的片状点心。

“厄勒”
  “厄勒”是一种稍软,色、香、味俱佳,且便于携带的特色食品。制法是用面粉、苏里玛酒、鸡蛋、蜂蜜和匀,搅拌后擀成薄如纸张的面片,再重叠切成不间断的条状,然后随意做成花或动物形状,在油锅内炸熟后,放置食用。

猪肠血米
  摩梭人在杀猪后习惯在猪的大小肠内装上半熟米、血、盐、猪油、姜、蒜、花椒、五香等混合物,有的则装上荞麦、燕麦等,卷成圈后煮熟。食用时切成片,在铁锅里用少许新鲜猪油煎烤,佐酒,佐苦茶,味道鲜美。并以此赠送家族亲朋。
  泸沽湖风景区是国家旅游‘97中国旅游年十大精先旅游线之一和四川省八条王牌旅游线之一。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尤其是人文景观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内容,显明而突出的特征和深远的内涵,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如讲坛诏画的湖光山色,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淳朴独特的民族风情,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如痴如醉的歌舞之乡,珍禽异鸟的天然乐园,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
  被摩梭人称为“母亲湖”的泸沽湖,是泸沽湖风景名胜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背景,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湖的水域面积达58平方公里,海拨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0余米,透明度高达11米。湖中有五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湖中各岛婷婷玉立,形态各异,林木葱郁,翠绿如画,身临其间,水天一色,清澈如镜,藻花点缀其间,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
  泸沽湖的人文景观十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包括了以摩梭风情为主体兼有其它相应民族的民风民情、原始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遗迹和多种趣闻传说等。在民俗风情中,摩梭人的风情更为珍奇。居住在湖畔的古老民族摩梭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母系社会形态,他们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原始阿肖走婚生活。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因而有“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之称。这对现代社会来说充满了好奇心和吸引力。比较而方言,泸沽湖盐源片区的摩梭人文风情资源更为丰富,原始的形态更为完整,潜力更大。至今90%左右的男女仍然实行走婚,有60%以上的家庭为母系父系并存的家庭,纯父系的家庭尚不足10%,有近20个自然村以一座座独具建筑风格的摩梭人母系家庭院落为主体形成一大天然而难得的民俗村景观。还有种种奇风异俗与摩梭人的原始婚姻家庭相并存。宗教、民俗、歌谣……构成一幅幅梦幻之中的画面,一个个解不完的谜。
摩梭族的民俗风情可用下面10句话来概括:
1. 男不婚女不嫁;
2. 小伙子深夜窜门狗不咬;
3. 花楼门前土匪多;(旧社会)
4. 琵琶当肉吃;
5. 二十七八的小伙离不开妈;
6. 猪槽用来当客船;
7. 摩梭门不上锁;
8. 越放久的猪肉越可口;
9. 酒肉穿肠过,女神坐心中;
10.天上的玉皇大帝,地上的摩梭舅舅。
归去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97

帖子

356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3-8-6 1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系大家庭

  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一般都在十人以上。这些家庭成员都是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

  家庭中的成年男女“男不娶,女不嫁”。夜间,女的在家中接待来自另一个家庭的男阿肖,而男的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阿肖偶居。所生子女,都属于女方,血缘按母系算,财产按母系继承。

  母系大家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摩梭人称这人为“依杜达布”或简称“达布”。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达布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 母系家庭中的成片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布”,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他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与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

  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成员,无论姨表兄弟姐妹,均视为一母所生。成员中,祖辈只有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摩梭人称这代的男子为“阿普”,女子为“阿依”。母辈只有母亲、舅舅和姨母,母亲称为“阿呀”或“阿巴”,舅舅称“阿乌”。小辈只有同母兄弟姐妹和姨表兄弟姐妹,同母兄姐和姨表兄姐统称为“阿姆”,弟妹则分别称为“格日”、“果咪”。阿肖所生的子女称生父为“阿打”或“阿波”、“阿乌”。各家庭成员团结和睦,视“攒私房钱”、闹分家等为耻辱。她们共同劳动,有事共同商量,民主气氛浓厚,尊重集体意见,她们尊老爱幼,尤其对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和尊重。同时,又无婆媳、妯娌之类的矛盾,彼此很少发生吵闹、纠纷。 在摩梭人的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即:抚养儿女是母亲及其兄弟的共同责任。晚辈则应尽赡养母亲及其姐妹兄弟的责任。如不守“古规”,便是没有“良心”,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惩罚。最亲的人是母亲及其姐妹兄弟,而生父则较为疏远,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无明确的供养、赡养责任和义务。

走  婚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云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他们晚间特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你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及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她们这里,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在性事方面女方占主要地位,有了这些实感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在他们这个氏族中,大多数“阿夏”、“阿注”们都是相敬如宾、相互负责,只是没有其他民族那样明确而已。在某些村寨和某种宗教的家庭结构及婚姻现实中,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男性们既不是名正言顺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对妻子负责任,对儿女尽义务的事,男人们一古脑丢进泸沽湖里去了。一旦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喜新厌旧,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这也是一个迷。 在她们这里男女性爱关系与经济关系牵连不大,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男女双方都有主动权,社会、家庭不干预,即使发生纠纷,双方母亲、舅舅们也会妥善处理。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彼此结合稳固构筑可靠的基础。摩梭“ 阿夏”走婚的相互结合、离散,其原因是感情为前导。因此,有的摩梭人成年后,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在无孩子前更换“阿夏”、“阿注”是常有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可轻易更换了。在夜幕降临之下,在黄昏时分,芳龄女子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许多夜晚使者,暮来晨去。在他们性爱天地里,也不是我们常人所想象的那样每个女子都可以去爱,每个男子你都可以去求,他们求爱方式是在生产劳动、工作学习、走村串户、走亲方友、经商与其他活动中进行的,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础之后,相互交换一些礼物,如手镯、项链、戒指、手表及衣物等等为定情的信物,这些东西只有他俩和母亲才知道。随着男女之间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会相聚的次数就越多,有的情侣关系就稳定下来直到终生。如果你花言巧语,不诚实,无本事,游手好闲,时间一长,你就得扫兴回娘家了。“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结构中的事实,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实行自由“走婚”其奥秘在于母子们无后顾之忧,“母系”大家庭是每个人的庇护所,对于成年男子来讲,“母系”大家庭是他们赖以生活及养老送终的最好乐园。男子汉们当然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他们“走婚”习俗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归去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97

帖子

356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3-8-6 10: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梭少男、少女们在这“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亲、舅舅、姐姐们精心照管渐渐拉扯长大,他(她)们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互敬互爱的美德。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识和尊老爱幼的教育,服从母亲和长辈,按先长后幼分配食物或其他东西,不干缺德事,这些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给孩子们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近几年,虽受外界影响,但摩梭人的社会相对于外界是比较安定的。有统计,泸沽湖上下的自然村,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1 个人被劳动教养过3年,在这50年里,全行政村近千人中,犯轻罪的只有1人,没有犯重罪的。所以说青年一代的思想与从小就受到长辈们朗好教育是分不开的。

  不管是过去人民公社、生产队或现在个体经济,摩梭人至今都保存着古老的“共耕分食”的形式。这种生产劳动过程给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爱情也就在这种土壤中产生了。他们团结互助、淳朴、宽厚、热情大方的美德,蔚然成风,真挚动人,令人羡慕不已。

  当少男、少女到13岁时,“母系”家庭就要为他们举行“成丁礼”,给女孩子穿裙子,给男孩子穿裤子,这个典礼对摩梭人一生都至关重要。“成丁礼”在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举行,等公鸡叫每一遍时,母新把孩子叫起来洗脸梳头,把木摞大平房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舅舅们搬不大“猪膘”肉和一袋粮食,祖母或母亲拿来新裤子、新裙子,在锅桩前祷告后给她(他)们穿上。

  女孩在13岁前扎小辫,之后开始留长辫。过去是用黑牦牛尾毛,现在改用黑毛线,用黑色丝线编成大辫子盘头,缠大包头,和成年妇女一样打扮。母亲让女孩子站在正房中心火塘右边一根叫“女神柱”的旁边,给她脱去昔日长衫,穿上金边交领右开口黑金绒或红金绒短上衣,白色或天蓝色白褶长裙,扎宽绣花红腰带,在大辫盘头上载一朵红花。摩梭少女们穿的白褶长裙及服装、头式非常好看。

  年满13岁的男孩则由舅舅给他脱去昔日长布衫,穿上短衣,宽腿裤,扎上彩色腰带,同大人一样了。举行成丁礼的孩子必须一脚踏在猪膘肉上,一脚踏在粮袋上,表示将来有吃有穿,接受母亲和长辈、哥哥、姐姐的祝福,向长辈行礼,向“锅桩石”行礼,然后由大人领着走方亲友,接受亲朋和祝贺和礼物,最后宴请亲朋好友。因地域关系,“成丁礼”在有些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相同的。

  这些古老礼仪使少男少女们接受了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课,从此他们迈开了人生步伐,步入了青春期,成为“母系”大家庭中正式成员。女孩跟母亲们学习当家理财本领,男孩跟舅舅们学习男人应懂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直接经验的传授,可谓“言传身教”。

  少女到了13岁“穿裙子”后,妈妈们会说“小鸟儿出窝了,该学会自家飞了,往后不要再同小娃娃们一起玩了。”到了十七八岁,妈妈或祖母不准她们睡木摞大平房的大火塘边,叫她们到门楼上专门为女儿准备的闺房里住,到那时就会有小伙子成天盯着她们,会托人或利用各种交往送来礼物。在这个民族中姑娘们是绝不会向男子讨好的,都是男人主动上门,如果姑娘确实喜欢你,她会送给你定情物,叫你到她家去求婚,举行“走婚”仪式,约定暗语夜晚相会,你一云她就会给开门,时间长了就会结下百年之好。从此他们的关系便公开化了,不在偷偷摸摸地“走”了,你来了请你到木摞房大平屋火塘边坐着,母亲给你杀鸡、 宰羊、煮猪膘肉吃,舅舅们给你倒酒喝…………

  当小孩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便要给小孩洗身,叫“打三朝”,舅舅为之取名,抱出来晒太阳,在院子里走一走。满月后孩子的“阿日”(意为奶奶)背着猪肉、拉着羊、提着鸡及小孩的生活日用品,还要带着送给祖母、母亲、舅舅的礼物来看孩子。

  在他们这个氏族中,“阿哒”(父亲)认孩子要举行仪式:先敬祖宗,后请邻居老妈妈们吃饭,让乡亲们知道娃娃是谁家的宗族之系,但不能把小孩抱走,小孩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中一成员,男方家是绝对不能带走这孩子的。到这时有的男人会在女方家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太长。如果在女方家上门,“丈夫”的地位非常低,只得处处小心,规规矩矩的做人,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完成主妇分给的任务。在木摞房客厅火塘边,这位“女婿”只能盘脚坐在下方的位置上,由当家主妇分给他一份食物。如果这位“女婿”各方面表现不好,自个儿会灰溜溜地回到自己母亲身边,这就是“走婚”全过程。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和当工人、教师等类的男女都在外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农村也有部分的男女是一夫一妻制,约占百分之三十,解放以来各种习俗都在演变着
摩梭宗教
  摩梭人几乎全民信教。渊源于毕喳巫教的达巴教和元初传入的喇嘛教影响着摩梭人的日常生活,更是摩梭人的精神寄托。
归去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97

帖子

356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63
 楼主| 发表于 2003-8-6 10: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巴教

  达巴教是摩梭人的原始人多神教,相传因教祖叫达巴而得名。达巴口诵经和部分由摩梭原始文字符号书写的达巴卜书。达巴口诵经主要由师徒传承、口耳传承、世袭相传。达巴是摩梭人的巫师,掌握着摩梭人历史、文化、古典哲学、地理、天文、医学,以及部族世系祖谱、迁徙路线等。家庭中,凡逢过年过节、婚丧嫁葬、为死者灵魂归宗引路、主持成丁礼等各种祭庆礼仪,均由达巴主持举行。

  达巴有三种:一种为查达巴,专为传授宗谱,为死者送到祖先发源地,主持礼仪;一种补达巴,专门主持祭祀;第三种汝达巴,主持死的小船坞马仪式。达巴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在帮人诵经做法事时,不计较报酬多少,也不分贵贱。达巴的法衣法器有五福冠、飘带、梆郎鼓、铜钵、摇铃、海螺、巫棒等。

  毕喳,是摩梭语,有鬼使神差之意,是更为原始的巫教和巫师。毕喳巫师的地位低于达巴巫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只能充当达巴的助手。达巴和毕喳都是由男子担任,通常都是舅甥传承和父子传承或师徒传承。

喇嘛教

  于元代初期传入泸沽湖地区,是佛教在泸古湖地区的称谓。喇嘛教传入这一地区后,由于政教合一的统治,摩梭人在信仰达巴教的同时,又信仰喇嘛教,两种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凡有祭庆礼仪,都要请达巴和喇嘛来念经作法,他们既互相配合,又各自为阵,饶有风趣。由于摩梭人中,喇嘛社会地位较高,有儿子者多送入喇嘛寺中当喇嘛。喇嘛教在泸沽湖地区有黑、黄两教,两教的寺庙俗称大经堂。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踏黑教喇嘛经堂,三地经堂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喇嘛会,由于信教者众,喇嘛会便成了泸沽湖盛大的节日。

随风飘送的祈祷

  进入泸沽湖,随时可见五颜六色的旗帜在山顶、山腰、山脚、树上、屋顶、庭院随风飘荡。再仔细一看,上面写满文字,风起时,到处的旗帜猎猎作响,仿佛是人们在诵读着祈祷。这些风中飘动的幡旗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插在木摞子屋顶上或房屋周围较近的树木上被称为“松巴达尔”的,通常是一至两面,长约一尺,宽七八寸。其上印有祈求神灵保佑家庭、水灾免祸、吉祥如意之类的经文。二是比较集中而成排地插在氏族公墓和离房屋较远的围墙内的旗子,长约三尺许,宽尺余,钉在一丈左右的细木杆上,摩梭人称为“达众”,汉意为丧旗。这种旗帜少则几面十几面,多则几十面,其上印有为死者超度亡灵,帮助死者渡过阴间一道道难关的经文。三是持大“索括库”的树枝上的旗子,摩梭人称为“日则巴”即山神之图。这种旗子大小约一尺左右,用一根麻线连成排,上面印有山神的图文。无论哪种旗帜上的经文靠人不断地吹动旗子,经也便随之不断地念。


特色推荐!!

烤鱼干
  烤鱼干是用泸沽湖特产的一种叫巴鱼的鱼,把鱼剖开或腹部切一小口,取出内脏,撒上盐,花椒和五香粉,置于火塘上或铁锅内缓慢烤干而制成的。食用时将鱼干在炭火上烤熟或用清油炸酥,味道香脆可口,是直接佐酒的祭品,用以煮汤则乳白色的汤汁香味浓郁,口感极佳,营养丰富。过去,出门的马帮常带上大量的鱼干与外地客商交换,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青娜曼安
  “青娜曼安”即青刺果酒,是摩梭人用野生植物青刺果榨成的油。是泸沽湖摩梭人的独创。
  千百年来,摩梭人食用青娜曼安并作为保健、医疗用品,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当春末夏初,刺果成熟季节,成群结阿的摩梭姑娘,腰挎篾篼,手执木钩,在茂密的青刺林中采集刺果,然后经过洗、晒、磨、蒸等一系列工序后,榨出清亮而又略带金黄色的刺果酒,具有浓郁的果香味。
  青娜曼安含有极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有益健康的其它成份,是体内代谢必不可少的脂肪酸,尤其对心血管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常服青娜曼安,能够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血管硬化、视物模糊、肝病和胃病等各种疾患。外擦能治疗暗伤、跌打损伤、扭伤於血等,其残渣对疮疡则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用其少量擦脸擦手则使皮肤鲜嫩色美。由于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在摩梭人中素有“美味食油,百病之药”的美誉。

泡梨
  泡梨是摩梭人独特的一种泡菜。当地盛产多种麻梨,他们喜欢将这些适合浸泡的麻梨盛于陶坛内,按比例加上盐、白酒、姜、蒜、花椒和清水,密封一月余后食用,具有酸、甜、脆和浓郁的醇香味道,别具一格,是佐餐的美味佳品。浸泡时间长者,其味更佳。
归去来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8-4 22:50 , Processed in 0.0624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