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6|回复: 8

《贞观长歌》是历史正剧吗?(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发表于 2007-2-8 1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长歌》是历史正剧吗?(ZT)

在大学里就酷爱戏剧表演,一群小P孩又是写本子又是演小品玩得不亦乐乎,当时还师从天津人艺的老师学过一段时间表演。就业以来这些东西基本上被忘了个精光,马马虎虎还记得那么几个名词,就从这上面说说吧。

学过表演的人都知道,表演有三要素,真听、真看、真感觉。说起来这三条都是用来要求演员的,但是只要真正演过角色(无论是舞台角色还是影视角色)的演员心中都会有这种感受:表演要到位,剧本首先必须到位。

作为一个历史剧本,一味的要求“历史真”无疑是偏颇的,但如果连“艺术真”的基本要求都实现不了,那么其自然便是一部烂剧本。什么是“真”,答曰,观众能够接受,能够认为合理便是“真”。能够让所有没有了解过初唐史的观众认为“合理”,那么《贞观长歌》这个故事便可以称得上编得达到了“艺术真”的地步。剧中的演员所“真听、真看、真感觉”的内容实质就是剧本当中所设定的角色台词,而这个台词则是建立在合理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达到“真”的目的,故事情节本身必须在逻辑上“合理”,而后台词才可能在逻辑上“合理”,逻辑上合理的台词经过演员的表情、眼神、动作等等表演要素的加工配合,最终使人产生“艺术真”的感受。在这个流程当中,演员的表演实际上是最后一个加工环节。一个从逻辑上就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如果不能通过精妙的台词加以匡正,演员表演出来透着假就在所难免了!一个从逻辑上就使人产生出一种时代错位感的剧本,又没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台词加以匡正,那么演员的表演愣是表现出一个清朝氛围的贞观盛世就是意料之中事了。

那么如何使得故事本身符合逻辑呢?说起来我们不妨看看表演当中的动作三要素,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在演员的表演当中,如果演员的某个动作没有这三个要素的支撑,这个动作就是失败的动作。提升到故事创作层面,同样如此。首先是做什么,也就是编剧所设定的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做,就是要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冲突铺垫明白阐述清楚,怎么做,就是要将这个矛盾的方方面面以及涉及的人产生的影响统统描述清楚且能够令观众信服。

如果说《贞观长歌》的导演和编剧的创作初衷便是向观众展示一个清朝氛围的初唐,那么他们成功了,如果说他们是想通过这部电视剧向观众展示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大唐王朝形象,那么他们失败了。

编剧在构建故事编写剧本的时候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这是可以允许的,毕竟“艺术真”是第一位的。但是,编剧如果在编写唐代题材的剧本之前连唐朝的历史都不加以研究学习,则是万不能容忍的。作为一个初唐史爱好者,在我所看过的《贞观长歌》前二十八集当中,我没有看到任何符合那个时代特征风貌的东西,哪怕一个展现出大唐风采的镜头都没有。我看到的是一部没有辫子的辫子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架空历史作品。我不禁想问问,《贞观长歌》的导演和编剧,你们在拍摄本剧之前,你们了解过唐朝吗?你们了解过李世民吗?你们了解过贞观之治吗?这几个问题,是我在看前二十八集的过程中唯一的“真感觉”。

[ 本贴由 斌斌 于 07-2-8 18:30 最后编辑 ]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正剧:
    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它开始于18世纪。

    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追求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这种要求在悲剧中不可能实现,而在正剧中则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喜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被当做现实的目的而被追求着,而在正剧中,不合乎历史潮流的要求则被否定掉。

    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既具有悲剧人物那种严肃的旨意、真诚的信念、深刻的思想情绪、为所追求的目的而献身的精神,又具有喜剧人物那种自信自足的性格。正剧人物也可能有他的局限性、有他的缺陷,但他们不像喜剧人物那样对自己毫无所知,而把自己置于自觉意识的对立面加以审视,加以批判,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进着。

    著名的正剧有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狄德罗的《私生子》、《一家之主》等。

    《贞观长歌》也同样打出了,历史正剧的旗号,那么也就说明了《贞观长歌》的定位是在遵循大历史背景下,在不歪曲逆转历史主体的情况下展开故事情节的虚构,展开描写,展开人物的塑造,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就是这个概念。《贞观长歌》也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历史记录片。而是文学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部宏扬民族文化,维我中华民族振兴之历史的正剧长歌。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段说起吧,既然“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那么该剧主要人物的刻画及主要事件的前后逻辑就必须严谨细致经得起推敲,最起码也应该能够自圆其说。抛开历史事实不谈,该剧一开篇便塑造了一个年长的李世民形象,从唐国强所饰演的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过不惑的唐太宗形象,而时间是在武德九年,在这里我的理解是,编剧在编写剧本时将登基时的李世民的年龄设定在了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这样对于这部电视剧而言唐版李世民才是真实而符合逻辑的,观众或许不了解唐朝的历史,但是对于人物的年龄是能够做出最基本的判断的,所以如果要使得人物刻画能够自圆其说,编剧应当明确点明李世民此时的年纪是四十几岁或五十几岁,如果编剧在剧本中还要坚持此时的李世民是二十九岁的话,那么从视觉上,观众是不会认可的。如果剧中点明这一点,那么作为一部戏剧,在人物年龄这个要素上便能够自圆其说;反之,如果编剧的设定是李世民出场时的年纪是历史上记载的二十九岁,那么就应该在化装上下点功夫,唐国强本人年纪虽然大了,但是通过化装化出一个二十九岁的李世民也不完全没有可能。总之,怎么编写剧本是编剧自行决定的事情,可以由制片方来决定,但是却不能在镜头里指鹿为马,硬指着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人说是二十九岁的人,导演和编剧可以欺负观众不了解历史,却不能够欺骗观众的眼睛,硬让观众相信这个看起来老态龙钟的李世民是二十九岁,那是侮辱观众的智商和判断力。虽说拍电视剧本身就是“造假”,但“造假”造得都不像而且被外行人一眼都看出来,这是导演和编剧的耻辱。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片中的情节设置,看完了前二十八集,疑惑多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绥州之围,是在边境线上进行的一场战役,而唐军的兵力并不逊于敌军。根据剧中的设定,敌军是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略,逼迫唐军在其所选定的战场上进行战略决战,以逸待劳击溃唐军主力。然而我的疑惑恰恰出自于此,从剧中的设定上看,敌军主力是经过同样距离的长途跋涉转移到预定战场附近来的,所谓“以逸待劳”实际上是“以劳待劳”。围城打援是常用的军事战略,但并不等于说这种战略是不可化解不可抵御的,高明的军事统帅同样可以采用相应的策略和军事行动化解这种不利态势,从而反败为胜。在编剧笔下出现的与此次战略行动相关的人物,有作为主角的李世民和作为配角的李靖,我不知编剧的本意如何,难道说编剧设计这样的情节就是想表现这两个人物在军事上的无能?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设定无可厚非,但是编剧偏偏给李世民设定了这样的台词:“朕当皇帝才几天,当将军可已经十几年了!”,一个久历沙场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敌我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面对敌人围城打援的战略无计可施乃至坐视绥州城的陷落,他这十几年的将军是怎么当的,难不成他一直在混日子?而剧中更明确表示,李靖是唐军中的第一名将乃至“军神”,那么这个“军神”统率着十几万兵马在前线,连敌军的基本战略都不能化解应对,这样的军事素质怎么当上“名将”的?在这里,编剧对于人物的设定和对情节的设置明显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在便桥一场戏中,侯君集所率领的飞虎军战至只剩11个人,确实悲壮勇烈,可泣可叹。然而令我不解的是,我始终弄不明白此役究竟是胜是败,如果说按照剧中的描述此战是一场胜仗(有人向颉利报告侧翼的部队失利),那么胜利的一方居然只剩下11个人,难不成敌军被杀得全军覆灭或者连十个人都不剩?敌军二十万大军就在战场附近,侧翼难道仅仅几千人?那边厢杀得昏天黑地,周围的友军居然没有前去救援?突厥大军是玩偶不成?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罗艺造反这个情节中,罗艺的威胁性和强悍有力被无限夸大,夸张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手法,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设定并没有被贯彻始终。在罗艺出场的情节中,描述他轻而易举就将门神爷一举击败,又使用权谋和手段杀掉了自己手下与长孙无忌暗中交通的赵慈皓,看得出来,编剧在这里力图将罗艺描述成一个虚伪狡诈强悍精明的角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居然被自己的手下带着几个人砍死在中军大帐里,难道罗艺的周围没有护卫亲兵,难道他这个“大帅”不过是个摆设?难道说大军之中任意一个将领只要自己有动机就可以带着几个人杀掉主帅而后全军易帜?之前的狡诈精明和此刻的愚蠢无能,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编剧似乎从来就没有在人物刻画上“首尾呼应,贯穿统一,自圆其说”的概念。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世民性情刚烈,这是史有明载的,李世民开明豁达,纳谏如流,这也是史有明载的,李世民与皇后长孙氏之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这还是史有明载的。难道说作为一个“历史正剧”,其核心历史人物的形象、性格、感情属于可以不拘的“小事”么?长孙皇后作为贞观年间的重要历史人物,是大唐王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深深融入到贞观前期的国家重大政治生活当中,影响着皇帝、影响着宰相,影响着朝廷、影响着百官,乃至影响着天下。可以说,她的这些影响主要都是通过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来进行的。正因为李世民和她之间的深厚感情,她才能够产生这样重大的影响。关于她,有很多故事,即使是没有看过唐史的观众都耳熟能详,编剧在剧中如此这般设计长孙皇后的形象,又是遵循着哪位专家提供的“历史大背景”呢?一个被李世民深恶痛绝并斥责其“后宫干政”的人物,能够“正装”劝谏皇帝正视大臣对自己的批评么?编剧究竟懂不懂历史,知不知道唐代根本就没有所谓“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即便编剧不懂这个,起码应该知道就在他所描写的这个故事结束几十年之后,大唐就出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贯古绝今的女皇武则天吧,有如此明确的历史常识在,怎么会在剧中出现“后宫不得干政”这样具有清朝特色的“祖宗家法”呢?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否认,贞观年的历史,不乏储位之争,不乏大臣互斗,不乏后宫的不协调,也不乏皇帝独断专行的例子,但是那是主体么?那是所谓的历史主体么?当这些片面的孤立的边边角角的东西成为一部八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的主要表现内容时,还能说这部电视剧没有“歪曲逆转历史主体”么?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贞观长歌》是一部电视剧,仅此而已,至于“历史正剧”,依照“在遵循大历史背景下,在不歪曲逆转历史主体的情况下展开故事情节的虚构,展开描写,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一部宏扬民族文化,维我中华民族振兴之历史的正剧长歌”这样的设定标准而言,是万万称不上的。就是作为一部电视剧而言,从编剧的角度上说,也充其量只能算一部东拉西扯顾此失彼的二流作品。
  
  最后说一句,要想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认认真真的去了解去学习去研究,先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然后再谈弘扬之说。如果一部电视剧从导演到编剧自己都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一无所知,就不要奢谈“弘扬”,凭借着自己的想当然而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那不是“弘扬”,那是糟蹋。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080

帖子

6529

积分

游客

积分
6529
发表于 2007-2-8 19: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这片拍得还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5 14:19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