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3 19: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武汉,我爱长江
很早就听说,我的老家武汉在长江中游,是著名的江城。浩浩荡荡的长江从城内斜穿而过,与发源于陕西的汉水一同将城市切成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即武汉三镇。这种一城二水分三镇的形式和结构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我的想象中,长江十分神奇,不然它怎么能把一座城市分隔开来?究竟长江有什么魔力呢?这个问题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谜。
爷爷奶奶今年暑假要带我回老家,我高兴极了!在这之前我可从来没回去过呀,也从来没见过那条神奇的长江,现在终于可以圆梦喽!据家人说,我的奶奶在汉水边长大,爷爷在长江边生活了30多年,爸爸、叔叔、婶婶都在长江边出生,在长江边上学,他们都对长江有着浓厚的感情。我也深深地爱着长江,这次回去的目的,主要是看长江,感受长江的魔力,追寻自己生命的根。
7月23日我们到武汉,7月25日便直奔长江边,迫不及待地看了举世闻名的黄鹤楼,又看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在蛇山山顶,三国时期就有了,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诗人吟唱黄鹤楼的诗词很多,我们去年还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黄鹤楼看长江,最能感受长江奔腾万里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自雪域高原奔腾而来的长江,闯过三峡险阻后,又携带滚滚浪涛,穿过武汉三镇,流向遥远的东方,再穿过南京、上海等地,流入大海。在漫长的历史上,长江孕育着中华文明,也滋养着包括武汉在内的数不清的城市和乡村。从李白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我们也不难推想长江与中华大地、中华文明的关系。
从黄鹤楼下来,步行一百多米,便到了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即人们说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这座桥南起武昌蛇山,北至汉阳龟山,飞越长江,对南北中国交通运输有重大意义。毛主席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情况。那天上午,漫步在长江大桥上,我走得很慢,有时就像被吸铁石牢牢地吸住一样走不动了。因为站在桥上看武汉三镇、大江两岸、上游下游、 桥面水面,处处生机勃勃,有看不完得景致,让人入迷。爷爷说:“快走吧,咱们乘电梯再到江边看,那里更迷人!”要不是爷爷催促我,我在桥上呆上一小时、两小时……甚至一上午都可能。大桥电梯在桥头堡下,听说爸爸、叔叔小时侯经常坐这电梯到江边玩,其实在电梯上也可以看到许多风景哩。我们下了电梯,出门几十米,便来到我魂牵梦萦的长江边。爷爷拉着我走下大堤,接近江水。我既高兴又害怕地蹲下身去,抚摸着浪花,听着惊涛拍岸的声响,感到心潮澎湃,无比激动。我在最近距离内看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景,真是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前赴后继地流向前方,汇入大海。我想,这种奔腾不息、永远向前的气概,就是长江神奇的地方和长江的魔力吧?
爷爷告诉我,这里的江边,是武汉人历年来横渡长江的起点——由这里开始,游经汉水汇入长江的地方“龙王庙”,终点在汉口的江汉关下。听到这番话,我对这里立即产生了一种敬畏感。难怪这里许多人在游泳,他们是横渡长江吧?这些喝长江水长大的武汉人,可真是了不起的弄潮儿!
坐在驶向汉口的轮船上向东西两边看,感到长江很长很长,一眼望不到边,确实有“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感觉。而在轮船周边,只见浪涛翻滚,浪花飞溅,海鸥随轮船飞翔,发出嘎嘎的叫声,不时俯冲下来,在大浪中捕捉食物。我们前年到华东五省旅游,途中曾两次经过南京长江大桥,也算是横跨长江,但那是坐在汽车里,人在大桥上,这次是坐船,人在江面上,与长江是零距离接触,所以心里特别激动。
第一次回故乡,第一次与母亲河有零距离接触,我看到很多从未看到过的情景,想到很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乡武汉特别是母亲河长江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和比较深入的认识,思想和感情上的距离更加亲近了。
我爱武汉!我爱长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