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4|回复: 7

今天你过圣诞节了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686

帖子

53

积分

游客

积分
53
发表于 2006-12-24 17: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你过圣诞节了吗?

转帖一篇:

圣诞来临之日,通常也是国人忧患意识剧增之时。气派、热闹的洋节,和相对萧条、冷清的本土传统节日相比,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没法不平添几分忧心。

12月25日,西方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新民网2006年12月21日)

也算生活在城市吧,圣诞之类的西方传统节日,迄今距离我仍显得很远。关注而不参与,做个理性的洋节看客,也许正是文化消费心理成熟的体现。所以,看了新民网的这则新闻,笔者对10名博士的集体呼吁,持认同态度。

跨文化传播,乃时代潮流,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一点需要清楚,跨文化传播,不是对等的彼此交流,而是经济大国对经济弱国的单向传播。西方的圣诞,自有其文化内涵和魅力,不是不能输出。问题在于,圣诞树之所以能在世界许多国家“开花”,其根基在于依托了经济杠杆。我们感慨中国传统节日缺乏弘扬的后劲,缺乏魅力,不过是文化自卑的表现而已。翻阅历史,不难知道,我们也曾输出过自己的文化产品。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总量虽然可观,人均实力依然不行,注定我们需要依赖西方国家的支持。西方的文化浑水摸鱼,随着东渡,引得一些无文化信仰的年轻人追逐,也就不难理解了。十位博士倡议慎对圣诞节,尽管声音微弱,毕竟是一种理性的呐喊,应该支持。即便不支持,也不该以辱骂性的语言挖苦、攻击。圣诞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文化消费,而是感官的刺激和自卑心理的暂时精神抚慰。这是一种新的精神胜利法,我觉得,圣诞热,早晚有降温的那天;本土节日的复兴,只是个时间的早晚罢了。

适度的忧患是好事,过度的忧患,则对身心健康和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可能有害无益。

12月22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圣诞是情人春节是原配?》的评论文章,开出了疗救春节的“处方”:一是将圣诞节活泼的形式嫁接到春节之上,使年轻和前卫一族将“爱”顺延到春节之上,为我们呆板的春节民俗增添活力。二是吸收圣诞节的合理内核,摒弃春节故有的糟粕。三是和圣诞节、元旦和情人节形成“节日共同体”,借助三者的国际感召力,开展一些节日连贯性的活动。

我们的春节,还没到唱国际歌的地位。至少在半个世纪以内,春节在中国的龙头地位,还不会被任何一个洋节取代。为春节建言是好事,将圣诞和春节“杂交”的想法,过于幼稚不说(不具有可操作性),果真如此推行,只能加速春节的消亡。文化融合,意味着必有一个文化最终不复存在。企业兼并、高校合并,已经有太多的例子。

不同文化信仰的节日,可以各放异彩,可以竞争,“节日共同体”,不过是嫁接了媒介批评中“声音共同体”、“影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说法。中秋和国庆、元旦和春节,早已有人给牵线搭桥,迄今形成真正的“节日共同体”了吗?春节加盟圣诞、元旦、情人这个“共同体”,便能雄风重振?我不相信,并且反对这样的尝试。

圣诞是一种潮流,有潮涨就有潮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东西不胜枚举。赶圣诞潮流者,不妨由着他们去,信仰自由,过节自由,干涉没用的,只要体内流淌的血液是中国的,不怕他早晚不回到文化故乡的。对春节,我们需要的是自信,是继承,而不是简单化地指责传统的习俗是“封建糟粕”。何谓封建,何谓糟粕,岂是一个人定性得了的?

圣诞热闹,我们不眼馋;春节照过,我们不自卑。文化只有挽歌,没有国际歌。明白了这个道理,心态自然会更加宽容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6

帖子

53

积分

游客

积分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17: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二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迷恋上了过洋节,其中对圣诞节和情人节尤为热衷。作为有着众多民族节日的和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度,对本土节日日益淡漠的同时,却对洋节趋之若鹜,多少会让人感觉有些可悲。只是要不要大张其鼓地引进洋节,欢度洋节,却不是用传统或道德可以制约的问题。

    每年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的时候,那些大大小小的缀满了五光十分色饰品的圣诞树就已经摆放在各店铺门口了。而商场里的圣诞老人也早早装扮一新静候顾客的到来,圣诞卡,圣诞帽,圣诞玩偶等各种与圣诞有关的一切在各商家的橱窗更是随处可见。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当代很多中国人对圣诞节的喜爱程度已远远超过了春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所有国人都倍感尴尬的局面呢?

强国经济影响下的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降生的日子。圣诞节,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宗教纪念节日,原本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完全扯不上关系。甚至从源头上追溯,圣诞节最初进入中国,还带有明显的文化入侵色彩和人为强制因素。既然如此,为何在大部分国外传教士已然离开中国几十年之后,圣诞风却再度铺天盖地地在神州大地刮起呢?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问题了。正如当年开唐盛世时,邻邦小国对强大中国的风俗礼仪竟向模仿是一个道理。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在经济舞台上引领世界潮流的今天,他们的强势对全球文化、科技、语言、风俗等诸多领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比之经济上的影响更加深远。这种渗透从表象上看没有任何强迫和愚民同化的色彩,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弱势国家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各个精神层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故此,当欧美最新的时尚风潮成为国内大众流行风向标的时候,圣诞节作为西方最大的节日,在中国遍地开花也就不难理解了。

    近日,网络上传出,某些国人建议,为了能和西方文化更好地接轨,为了能被洋人更好地接受,取消中国龙图腾的标志势在必行。此说法一经提出便引来各方关注,虽然说,这种想法的提出令众多国人很是气愤,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国人崇洋媚外的情结时至今日仍然有增无减。抛开盲目崇洋的心理,单纯从文化角度上考虑,学习西方的文化礼义是否利大于弊呢?

传统节日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容

    从积极方面上来讲,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来奋起直追,对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发展进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反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特别是在国力相对悬殊,或本土传统文化与时代脱节,及国人对本国文化缺乏热爱,同时,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时候,我国的土著风俗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外来风俗取代的危险就不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了。

    前段时间,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提出,将孔子的诞生日定为中国的圣诞节,此呼吁引来一片嘘声。如钱穆先生所云“对本国历史应充满温情与敬意”,倒也无可厚非。然而,要求把孔子的诞辰纪念日硬性规定为“中国的圣诞日”的倡议显然既不“温情”,也令人全无“敬意”。“圣”字中透出的只是一个“霸”字。

    事实上,无论孔子还是其他诸子百家,无论传统文化,还是传统习俗,其本身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是由于长久以来,没有人为此增添与时俱进的内容,使这些原本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时现世出现了与时代严重脱节的情形。

    近年来,很多学校的课本里都添加了类似于《道德经》,《三字经》等内容,但这些学说和传统节日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宣传推广,但因为在新时代没有被赋予新的含义而依然无法被人们真正的接受。就算勉强维系下去,也只是保留了表面形式,而没有领悟真正的内涵,因而遭到人们冷遇的命运依旧不会得到改善。

    悉闻韩国要注册端午节后,一时间国人的情绪很受震动,韩国人似乎在用行动警告我们,如果再不重视自己的传统,好东西就被外国人给抢走了。不过重视传统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非骨子里,早晚还是会被自己遗忘,被外国人抢走。

圣诞节成为年轻人狂欢情结的宣泄出口

    众所周知,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激情澎湃和冲动的情绪,而节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年轻人自我展示和情感宣泄的最好舞台,中国的年轻人自然也不例外。遗憾的是,由于我们传统教育里,一直以中庸之道和低调做人,作为教育青年为人处世的原则。而所谓的狂欢情绪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是不被认可和无法接受的。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里,充满现代思想的年轻人,在循规蹈矩的传统节日里找到和他们心灵相契合的内容,可想而知是非常困难了。如今,在春节里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让原本就已日益清冷的节日气氛越发显得冷清。而此时,国外节日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旦出现,恰倒好处的弥补了中国节日平淡单调的不足,所以他们能够强烈地吸引众多年轻人的眼光,而倍受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很多国家,都有狂欢节供年轻人来进行情绪宣泄,而在中国即便到今天也很少见。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还是春节吃团圆饭都远远比不上圣诞节里去教堂祈福和情人节互致爱意更能调动他们的热情。对于年轻人来讲,过什么节本身其实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可以借这个节为他们的狂欢情结找到宣泄的出口。能为他们的自我展示找到更适合的舞台。

   今天,我们的很多学者在一味地谴责中国年轻人和商家盲目崇洋,盲目热衷于西方节日,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能扭转当今的局势后顺而选择了沉默或宽容的接受。只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反省一下,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前因后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代人的成长虽然与他们本身密切相关,但一个时代格局的出现如果全部归结到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却实在是有失公允,盲目地打击和盲目地宽容接受一切一样的不明智。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6

帖子

53

积分

游客

积分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18: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三篇:

       信仰危机这个词,现在谈起来似乎一点也不新鲜了,但是谈了这么久,危机似乎还没有能够解决。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机之中。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曾经有多少岁月沐浴在儒学的光辉之下。礼仪教化,维系了近千年的人际关系,君臣关系,社会结构。那个时候,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那时候的信仰是容入生活,已经转化成了日常的行为规范。孔子没有想到,他的思想竟然对一个民族产生了这么深远的影响,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万世师表的形象又被彻底颠覆。封建礼教,伪学,这样的批判似乎要将中国人的信仰彻底击碎。从此以后,中国人变陷入了一种毫无方向的轮回之中。

       中国革命胜利后,共产主义成了号令天下的大旗。人们为之呼喊,为之疯狂,最后又为之迷惘。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信仰挫折,完全迷失了精神的家园……
       这几年,圣诞节带着一种风靡之势席卷了全国。在我眼中,这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是一种对于中华文化的胜利。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渐衰落,更没有人去深入地研究。而这些新兴的西方节日却可以占据我们的节日市场,这不仅让人感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衰落。

       然而,试问一下,有几个戴着圣诞帽的中国人又能说出圣诞节的真实含义,耶酥基督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其实,这完全成了一种盲从。我们不是基督徒,为什么要去过这样一个节日?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做自己的节日。拯救中国人的信仰,从拒绝圣诞节开始。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211

积分

游客

积分
211
发表于 2006-12-26 23: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过圣诞节, 但是却看了部韩剧(宫):)






http://www.22vcd.com 推荐一个不错的免费电影网站
リンと一緒にあの時ま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33

积分

游客

积分
33
发表于 2006-12-26 23: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坚决不过圣诞节,但是,坚决要收礼物.................哈哈!!!
开心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83
发表于 2006-12-27 08: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不过圣诞节!

可能很多过圣诞节的人,还不清楚啥是“圣诞”。

但找个理由朋友聚聚,狂欢狂欢还是可以滴! :)
[fly]那一天,闭目在经阁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5928

积分

游客

积分
5928
发表于 2006-12-27 2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蹲过圣诞节没有呀??
不要以为车技高明就可以决定一切..就算是舒马赫..也在1999年的银石赛道撞断了腿.. 不要以为车辆很坚固..就算是奔驰..也未能在撞柱的时候保住英格兰玫瑰的性命.. 不要以为好运会永远同在..就算是受到上帝的垂青..他老人家也会有打盹的时候.. 所以..请谨慎驾驶..为了爱着你以及你爱着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6

帖子

53

积分

游客

积分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3: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25日晚,与一批友情孤魂野鬼,相约游荡至爱死批阿,互相嘶杀::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6 03:01 , Processed in 0.0625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