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9|回复: 13

别人不说,还真感觉没错 (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7235

帖子

3294

积分

游客

积分
3294
发表于 2007-1-3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不说,还真感觉没错 (ZT)

《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

    汪永晨


  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科学考察队那次青藏高原之行我还采访到,多年来,在了解江源、认识江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办过傻事,付出过代价。为了研究江源的冻土、植被状况,一位科学家曾从山上挖了小一块草皮带回研究所进行分析。让这位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再到那片山去的时候,原本绿绿的一座山,竟成了秃山,一点绿色也没了。挖走一块草皮能影响一座山,那位科学家和我说这些时,满脸的遗憾。

  青藏高原的生态属于脆弱的冰冻圈结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制约的,也都是非常敏感的。那里的生物原本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低水平的稳定状态,它不如南方的高水平的生态系统物种那么丰富。所以,长江源区这种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变化特别敏感,会出现挖走一块草皮毁一座山的现象。

  在青藏高原我经历的另一件事是这样的,2002年6月藏羚羊产完羔后,从繁殖地向尼玛的一条山沟迁徙。

  那天,当地人带着两个北京的摄影记者找藏羚羊拍。他们的车一开进那条山沟,司机、县长和两个记者都傻了。

  满沟都是藏羚羊,本已经返青的山坡,又被染成了白色,整整一条山谷都白了。当地人粗粗数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低于6万只。

  就在当地人忙着数母羚羊和小羚羊的时候,两位记者高兴得简直就疯了。一个举着“大炮筒”似的镜头,一个扛着摄像机,连追带赶地又是拍,又是照。可是带着小羚羊的羊妈妈们,经不住记者们这么追着它们的孩子拍。一时间,母羊带着小羊跑得跑,踩得踩,山谷里乱成了一团,一只只小羚羊倒在了血泊中。

  县长急了,哪有这么拍的,藏羚羊受得了吗?可拍疯了的记者,根本听不到当地人的大骂。没办法的当地人想出了招儿,拿出车上用于车陷了拉车用的钢丝绳,一边吼叫着,一边把两个拍疯了的记者捆了起来。

  青藏铁路经过的青藏高原,有着荒野上盛开的野花,也有着挖一片草皮就能秃一座山的脆弱环境;那里是藏羚羊母子们迁栖时能染白一条山沟的地方,也住着世代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民族兄弟。向往青藏高原的人们,路途中,当你们从火车上下来呼息高原的空气,欣赏昆仑山上的小草时,请千万手下留情,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当你们的镜头对准前面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时,请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因为,那片神奇的土地值得我们敬畏。
BG7YBK[size=4][color=red]这5杯分别为:[fly][/color][color=green]月中仙、[/color][color=orange]醉蓬莱、蝴蝶梦、梦星尘、彩灯艳[/color][/fly][/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5

帖子

3294

积分

游客

积分
32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永晨《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的“软伤”和“硬伤”
  
  罗集人
  
  汪永晨女士2006年7月3日发表在《新京报》上的文章《青藏路边的野花请不要采》,被《读者》、《青年博览》等多家杂志和许多网站转载,但是该文是一篇很不严肃的文章,其中至少存在着一处“软伤”和一处“硬伤”。日前给学生做《错误理论为何会逻辑漏洞百出》的讲座曾经以这篇文章作为例子。

  先看“软伤”:“那次青藏高原之行我还采访到,多年来,在了解江源、认识江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办过傻事,付出过代价。为了研究江源的冻土、植被状况,一位科学家曾从山上挖了一小块草皮带回研究所进行分析。让这位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再到那片山去的时候,原本绿绿的一座山,竟成了秃山,一点绿色也没了。挖走一块草皮能影响一座山,那位科学家和我说这些时,满脸的遗憾。”

  网友“啃咸菜谈天下”看了这段就“憋不住要大笑”。这段话可笑在什么地方呢?我看到这儿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一个典型的“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科学家“从山上挖一小块草皮”,几年后那座山变成了“秃山”,姑且承认这都是真的,从这里能得出“挖走一块草皮能影响一座山”的结论吗?何以见得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不做任何科学分析,仅仅以时间先后为据就得出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有多少可靠性?它实际上与下面的推论具有完全相同的推论形式:
  “Y国十多年前曾经发生排华骚乱,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以后,这个国家竟发生了特大海啸,十多万生命就这样遭到了报应。盲目排华会引起海啸,该国一个居民跟我说这些时,满脸的后悔。”

  “三个月前,老Z到医院看望了他的朋友老L。让老Z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再去看老L的时候,老L已经告别了人间。看望病中的朋友会影响朋友的生命,老Z和我说这些时,满脸的遗憾。”

  这里的推论合乎逻辑吗?汪永晨女士的推论与它们是不是一样?

  我说这里存在的问题是“软伤”,是因为我们无法证明文中所说的“挖草皮”和“山变秃”是不是实有其事。假如实有其事,汪女士的错误仅仅在于缺少科学素养和必要的逻辑训练,而不能断定故意造假,因此属于“软伤”。

  再看该文的一处“硬伤”:

  “在青藏高原我经历的另一件事是,2002年我在西藏那曲尼玛县采访时听说,有两位我们京城的摄影记者被当地的老百姓给捆起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2002年6月藏羚羊产完羔后,从繁殖地向尼玛的一条山沟迁徙。
  那天,当地人带着两个北京的摄影记者找藏羚羊拍。他们的车一开进那条山沟,司机、县长和两个记者都傻了。
  满沟都是藏羚羊,本已经返青的山坡,又被染成了白色,整整一条山谷都白了。当地人粗粗数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低于6万只。
  就在当地人忙着数母羚羊和小羚羊的时候,两位记者高兴得简直就疯了。一个举着“大炮筒”似的镜头,一个扛着摄像机,连追带赶地又是拍,又是照。可是带着小羚羊的羊妈妈们,经不住记者们这么追着它们的孩子拍。一时间,母羊带着小羊跑得跑,踩得踩,山谷里乱成了一团,一只只小羚羊倒在了血泊中。
  县长急了,哪有这么拍的,藏羚羊受得了吗?可拍疯了的记者,根本听不到当地人的大骂。没办法的当地人想出了招儿,拿出车上用于车陷了拉车用的钢丝绳,一边吼叫着,一边把两个拍疯了的记者捆了起来。”

  这一段话明显是编造的谎言(或者出自作者的想象?)。理由有二:

  第一,报道中藏羚羊的数量不可信。文章说,“粗粗数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低于6万只”。可是新华社2006年7月13日发布的权威部门认定的《西藏藏羚羊生物生态学研究报告》(http://news.qq.com/a/20060713/001494.htm)表明:“西藏境内现有藏羚羊约149930只……1999年至2005年,藏羚羊年均增长率为7.9%。”

  按照这一数据推算,2002年全西藏的藏羚羊总数只有12万只左右,难道文章所描写的那一群竟占其中的一半?这可信吗?人民日报2006年6月8日报道:“记者刘鑫焱日前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自5月中旬起,第一批近70只怀孕藏羚羊通过动物通道成功穿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只藏羚羊顺利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太阳湖、卓乃湖一带迁徙产仔。”类似的报道很多,它们说明藏羚羊迁徙时可能结成几十只、上百只的群体,偶尔也有上千只的大群,但是上万只的藏羚羊群从来未见报道。惟有汪永晨的文章中出现了6万只(占西藏藏羚羊总数的一半!)的特大羊群。

  第二,报道中藏羚羊的颜色不可信。藏羚羊是什么颜色,读者从电视上可能都看到过,《辞海》中“藏羚”词条说藏羚“背毛厚密,浅红棕色,腹部白色”,“藏原羚”词条说藏原羚“全体大部分灰褐色,尾杂以黑色及褐色的毛”。读者可以点击http://photo.sohu.com/20040917/Img222095952.jpg看到藏羚羊到底是什么颜色。可是汪永晨女士的文章说:“满沟都是藏羚羊,本已经返青的山坡,又被染成了白色,整整一条山谷都白了。”莫非所有的藏羚羊都肚皮朝天躺着晒太阳,让汪女士看到了一片白肚肚?

  第三,报道中描述的场景不可信。“一时间,母羊带着小羊跑得跑,踩得踩,(“得”应为“的”,原文如此)山谷里乱成了一团,一只只小羚羊倒在了血泊中。”我怎么看都像是绵羊挤在一起的样子(联系到前面说的白颜色)?即使真的有小羊被其他羊踩死了,会看到它们倒在“血泊”中吗?看看下面人民网环保频道上的一篇报道:

  “2006年6月12日,大约有300只藏羚羊妈妈出现在楚玛尔河一带。据在楚玛尔河蹲守多日的志愿者刘伟强介绍,藏羚羊虽然胆小,但很机灵,刚开始时,成批的藏羚羊在路边假装吃草,眼睛却一直瞄着路面,看到公路上没有车辆和行人,领头羊马上带队逃命般越过公路,等过了公路,它们又迈起悠闲的步子。”(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517564.html)

  如此机灵的藏羚羊,会因为两个记者的拍摄就乱成一团踩死许多小羊吗?

  由于有足够的理由断定作者在撒谎,所以我认为这处破绽是“硬伤”。汪女士不知道藏羚羊总数有多少,否则不会在她笔下出现6万只的巨大羊群;汪女士不知道藏羚羊的颜色是红褐或灰褐,否则她不会写出“羊群染白了山坡”的“诗句”;汪女士不知道藏羚羊既机灵又善于奔跑,否则她不会相信拍照会吓得羊群自相踩踏造成大量死亡。莫非这一切都是汪女士出自“善良愿望”的想象?

  当我发现后面这个“硬伤”后,我就有理由怀疑前面的故事也是谎言。汪女士是一位记者,可是她既没有说出那位“挖了一小块草皮”的科学家的名字,也没有说明这位科学家所在的单位,我们又如何验证她的故事的真假呢?这样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可以坐在家里“合理”想象出来!

  汪永晨女士的文章原来有近2千字,《读者》在转载时只摘录了其中约一半文字,仔细对照,它摘录的恰恰就是上述“软伤”和“硬伤”那部分文字,可见这样的虽然生动但明显不合逻辑的东西很受该刊编辑的欢迎。难怪 “啃咸菜谈天下”网友会说 “《读者》已经变成了一个极端弱智的读物了”。
BG7YBK[size=4][color=red]这5杯分别为:[fly][/color][color=green]月中仙、[/color][color=orange]醉蓬莱、蝴蝶梦、梦星尘、彩灯艳[/color][/fly][/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5

帖子

3294

积分

游客

积分
32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1: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电视、报纸、杂志,都不宜看呀。

还是上网好。::
BG7YBK[size=4][color=red]这5杯分别为:[fly][/color][color=green]月中仙、[/color][color=orange]醉蓬莱、蝴蝶梦、梦星尘、彩灯艳[/color][/fly][/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7-1-3 12: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8

积分

游客

积分
18
发表于 2007-1-3 13: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蜜哥天天往哪里跑啊?
淘回来的都是好东东。
[B][color=green]错综复杂、不三不四、乱七八糟:动静有常、刚柔断矣[/color] [/B] 红帆船:http://www.falvjia.com/u/1210/index.html http://www.cye.com.cn/2009/zhexu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2

帖子

22

积分

游客

积分
22
发表于 2007-1-3 13: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3:::3:::3:
还有什么可看的?
我只是一个稻草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5

帖子

3294

积分

游客

积分
32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4: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湾 于 07-1-3 13:12 写道:
蜜哥天天往哪里跑啊?
淘回来的都是好东东。

0、http://www.hainan-car.com/
1、牛博网:http://www.bullog.cn/Portal.aspx
2、院士论坛:http://www.casad.ac.cn/yslt.asp
3、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tourtaiwan.net/
4、搜壶、网易。。。。。
5、经常用用http://www.google.com/,以及http://www.baidu.com/
6、瞎逛汽车类论坛。

就这些。
:

其实是看无定所。::27:
BG7YBK[size=4][color=red]这5杯分别为:[fly][/color][color=green]月中仙、[/color][color=orange]醉蓬莱、蝴蝶梦、梦星尘、彩灯艳[/color][/fly][/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02

帖子

3316

积分

游客

积分
3316
发表于 2007-1-3 15: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在火车上只拍了个小小的影子......::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亲爱的朋友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 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包容 温柔的相待 扶持的相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7-1-3 16: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找到好网站了^^^

太阳永远照耀土库曼斯坦
黄章晋 @ 2006-12-24 23:27:01 阅读(4333)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作者:陆南

2006年12月21 日,统治土库曼斯坦21年的尼亚佐夫先生离开了这个国家,只剩下那些密布于土库曼各地的金色塑像仍然在警示人们,过去的21 年是怎样的21年。

尼亚佐夫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甚至连人民平时消费的茶叶包装上,尼亚佐夫先生都固执地微笑着,提醒大家,他才是土库曼斯坦的主人。而21年过去,他也荣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的全球独裁者排行榜第二位。



  影子



“连一些逃亡者都手足无措,不敢相信尼亚佐夫真的已经离去。他们因为在土库曼斯坦感到不安全而远离那个国家,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相信,只要给尼亚佐夫更多的时间,他是可以给土库曼斯坦带来他所说的荣耀和自由。”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土库曼问题专家Kenyon S. Weaver 说,人们在“土库曼之父”离去后感到无所适从,看不到未来。

“土库曼之父”是尼亚佐夫先生自封的称号。从1985年,45 岁的尼亚佐夫被戈尔巴乔夫钦点为土共总书记以来,他一直屹立在苏联的最南方而不倒。

1990年,尼亚佐夫成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并在1992年那场被广为诟病的大选中,以 99.5%的选票连任总统。

1999年,尼亚佐夫又通过修改宪法,将自己定为土库曼斯坦的终身总统。

他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对人民的关怀。1997年,当他因为吸烟而感染疾病后,尼亚佐夫先生痛下决心开始戒烟,同时规定全国人民在公共场合不得吸烟。

此后,他又认为,舞蹈、戏剧、在车里听广播都不利于土库曼斯坦人的成长,一并予以禁止。

甚至连人们的日常仪表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这个国家,男性不得畜胡子、留长发,镶金牙更是一件违法的事情。而一旦有人家里举行盛大的婚礼等活动时,播放音乐也被认为是对领袖的不敬。

2002年,尼亚佐夫宣称自己躲过了一场暗杀阴谋,随后在国内加大了克格勃化管理的力度。当时的外交部长Boris Shikhmuradov 被当众判处终身监禁,并在电视上述说了自己的罪行,对领袖表达了自己的痛悔。

此后,土库曼斯坦人在吃饭前养成了一个习惯,都要口中默念,祝尼亚佐夫总统身体健康。在一个个人生活被监控的国家,这被看成表达对领袖忠诚的极好办法。

整个2006年,尼亚佐夫先生在死前都在和医生们战斗。他的不安全感让他怀疑那些给他治病的医生,最终一气之下,关闭了除首都阿什哈巴德外的其它地方的所有医院,让医生护士们集中学习他的讲话精神,而调用部队里那些没有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军医来给群众治病。错治滥治的事情频频发生。



  圣书



尼亚佐夫总统生前不仅对统治国家感兴趣,他同时还是一个诗人、爱好哲学、历史和音乐。200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半自传体哲学作品《 Rukhnama》(土库曼语,意为“精神之书”)。

从此之后,土库曼的学生们每天早上8点就聚集在一起,朗读、背诵尼亚佐夫先生的作品。他们没有别的课本可以学习,而书店里也找不到除了尼亚佐夫先生著作外的其它书籍。

同时,土库曼各驻外使领馆也加入了推广这本被看成“旷世奇书”的行列。

在介绍这本书时,土库曼斯坦的官员富有感情地说道:“人们总是习惯到亚洲来寻找精神上的指导书籍——《圣经》、《古兰经》,而现在则轮到了《Rukhnama 》,一本体现土库曼斯坦人民精神的书籍。”

“《Rukhnama》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预言家——‘土库曼斯坦之父’。神圣的《Rukhnama 》与《圣经》与《古兰经》齐名,他将成为你日常生活的精神向导,去除生活中的复杂和阴霾。”

尼亚佐夫在《Rukhnama》中写道:“亲爱的土库曼人民!要尊敬长者,爱护幼者。不要让你们的父母生气,不要吝啬买绿宝石给你的女儿和妻子。你们要敏捷且有判断力,应该将'土库曼之父'作为榜样来教育你们的孩子。一个土库曼的孩子应该具有幽默感。而土库曼人都应该成为文明、整洁、富有吸引力和有用的个人。”

他热情地为自己的著作进行推广工作。2006年3 月20日,他在一个国家节日的讲话中,对全国人民说:“一个人阅读《Rukhnama》将变得聪明,然后,他将直接进入天堂。我已经要求真主安拉,一个人只要每天阅读这本书三遍,他就可以直接进入天堂。”

尼亚佐夫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无可置疑的语气,扮演了和真主安拉对话的先知。在土库曼斯坦这个有着500万人口的国家中,大部分都是逊尼派穆斯林,但是那些担心尼亚佐夫死后这里会发展出恐怖主义的人,显然低估了这位统治者的统治能力。在这个国家,伊斯兰教是经过尼亚佐夫认可的伊斯兰教,与真正的伊斯兰教相差甚远。



    绝望



土库曼斯坦这个中亚国家本应该是一个富裕的能源型国家,他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几块天然气田,并向俄罗斯和西欧供应天然气。依靠世界能源市场价格的高企,土库曼斯坦2005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3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7 %。

但是,这个人均GDP将近5000 美元国家的失业率已经逼近80%。Kenyon S. Weaver说:“我接触的每一个土库曼斯坦人都会展望自己的未来,但他们决不会说现在。他们习惯用‘但不是现在’这样的词汇,来表达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在尼亚佐夫任上,土库曼斯坦将原来的10年义务教育改成了8 年甚至更少,大学的学制改成了2年。这个国家还宣布,他们不承认任何国外大学的文凭,拿国外文凭的人在国内将找不到工作。同时,尼亚佐夫关闭了全国的图书馆,这一代土库曼斯坦人有望成为苏联时代后最大的一群文盲。

这与尼亚佐夫推行的“土库曼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土库曼斯坦过去的教育中,俄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现在,俄罗斯人遭受迫害,学校解雇了俄语老师,而土库曼自己本身的部族文化又难以支撑现代教育。

人们同时还忍受着物资的短缺。电力、煤气等虽然由国家低价供应,但是在尼亚佐夫逝世前几个月,他突然宣布,削减退休民众的养老金,比例达到1/3之多。

在这几个月中,首都阿什哈巴德还发生了民众排长队抢购面包的情景。而不远处屹立着的尼亚佐夫的金色雕像就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面包虽然没有,但“土库曼斯坦之父”的画像和雕像的供应却从来没有短缺过。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中,尼亚佐夫的金色雕像随处可见。

阿什哈巴德市中心屹立着其中最著名的一尊。它净高100多米,四周各有360 级台阶。雕塑的底座上还有旋转装置,让这尊雕像一直转动,朝着太阳的方向,俯瞰土库曼斯坦的“金色年代”。这4个字在国家控制的4个电视频道和 2个广播电台夜以继日地被宣扬。此外,尼亚佐夫还耗资1亿美元在他的家乡修建了中亚地区最大的一座清真寺,金壁辉煌,并命名为“土库曼斯坦之父的精神清真寺”。

在国外被问及这些耗资巨大的雕像时,尼亚佐夫曾谦虚地说:“我承认,有太多的雕像、画像和纪念物,我在其中并不能找到快感,但是人民出于他们的心愿,执意要求这么做。”

尼亚佐夫先生以自己的名字给土库曼斯坦几乎所有的东西命名,甚至连一块陨石都不放过。他模仿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将每年12个月份的名称重新命名。 1月以他自己的名字相称,4月属于他的母亲,9月则是 Rukhnama。

据英国的非政府组织Global Witness估算,尼亚佐夫在德意志银行可能有20 ~30亿美元的存款,而他的俄罗斯籍夫人以及女儿也都生活在英国的伦敦。



   未知



在他死后,以推行自由民主为己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发去了唁电,表达自己的哀悼。凭借能源和地缘位置的优势,尼亚佐夫奉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不仅使自己的独裁统治顺利进行下去,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礼遇。

在乌兹别克斯坦拒绝美国继续使用他们的空军基地后,土库曼斯坦接纳了美国在中亚的军队。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个国家同样重要。虽然尼亚佐夫奉行的去俄罗斯化为普京所不悦,但是他每年都将自己的天然气先送到俄罗斯,再由俄罗斯的Gazprom公司转卖到西方,这样重大的经济利益使尼亚佐夫在和俄罗斯的对话中也显得腰杆挺直。

在他逝世后,俄通社甚至发表唁电赞扬尼亚佐夫,“自1991年10 月独立以来,土库曼斯坦在尼亚佐夫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政局、社会稳定,经济保持高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尼亚佐夫在土库曼斯坦具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战略要地都树立起他本人及其父母的金制雕像。他是第一位‘土库曼斯坦英雄’和‘阿尔登·阿伊’金质奖章获得者。土库曼斯坦给尼亚佐夫颁发了以马赫杜姆库利命名的国家奖金。”

尼亚佐夫逝世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将越发激烈地投入到对这个重要能源国家的争夺中。前两者将试图说服土库曼斯坦修建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通过里海海底直达西欧,以削弱俄罗斯近年来在能源方面的发言权。

但是尼亚佐夫的政治独裁使得土库曼斯坦的形势在其走后极不明朗。包括他的儿子库拉特在内的众多可能的继任者并没有显著的权威,来确保自己的统治。

莫斯科的非政府组织“纪念碑”的中亚项目主任Vitaly Ponomaryov说:“在尼亚佐夫的阵营中,没有一个明显的强人。一旦某个人的位置和角色有所提升,那么在 1到2年内,他就会被捕。结果是,在现在的土库曼斯坦政府中,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人。那些拥有关系网、金钱和影响力的人早被清除。”

尼亚佐夫生前也从来没有就接班人事宜作过任何表态,虽然他在2005年修改宪法,改变了只有纯粹的土库曼斯坦人才能担任总统的规定,被看成是给他具有一半俄罗斯血统的儿子铺路,但是他并没有明确表明过世袭的愿望。

或许正如土库曼斯坦国歌最后唱的那样:“致我亲爱的祖国,致她神圣的旗帜,致萨巴穆拉特·尼亚佐夫,我们屏住呼吸。”

世界正在屏住呼吸,看看金色太阳落山后的土库曼斯坦,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2

帖子

739

积分

游客

积分
739
发表于 2007-1-5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N年没买《读者》看了,确实弱智。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6 02:59 , Processed in 0.0625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