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8|回复: 8

洋浦,海南人民为你哭泣!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7-3-24 23: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浦,海南人民为你哭泣!

洋浦,海南人民为你哭泣!

注:下面这篇文章包含了不少耐人寻味的重要信息,我也搞不明白。也许这就是信息公开的底线了吧……


《瞭望东方周刊》:  洋浦的梦想和现实

梦想和现实:洋浦15年曲折发展权威大揭密!

作者:新三亚人



??看到最新一期的《瞭望东方周刊》,封面上刊登着吴仪2005年春节视察洋浦的大幅照片和突出醒目的大幅标题“洋浦的梦想和现实”.
  出于对海南和洋浦的关心,我想都没想立即购买了一本,回到住处一口气读完了这篇由《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卢波深入调查后写出的东西.
  
  我很为吃惊,脑子很快形成三个疑问,并试图努力作个初步的回答:
  
  1、《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一本怎么样的杂志?
  我狗狗了一下,得到如下资料:
   《瞭望东方周刊》是由新华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瞭望东方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时事政经类新闻周刊,创刊于2003年11月18日。她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类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研究人员,各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各类创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为目标读者主体,同时为政府决策者、国企引航人、知识精英层提供主流政经时事资讯。
   凡社会新兴阶层读者关注的重大问题、重大新闻,《瞭望东方周刊》都努力用新的表述方式提供有效价值含量高的信息和分析,尤其是《瞭望东方周刊》注重第一时间解读中国高层决策背景,从新兴阶层读者关注的角度切入,深层次报道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新闻。自创刊以来,一个又一个重大选题不断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新政一周年”、“信访洪峰”、“盐城圈地黑洞”、“北京新兴医院神话”、“追问郎咸平”、“第三代浙商崛起”、“向总理提问”、“谁在举报顺驰”等,被上百家报纸、杂志、网站转载。短短一年间,周刊发行量就迅速攀升为同类期刊前列,网络转载率和点击率都已位居国内政经类杂志的前茅。
   《瞭望东方周刊》依托新华社遍及全国和全球的新闻报道网络,拥有独有的新闻资源采集优势。在京沪两地分设强大采编机构,重大新闻亲历现场,重大选题深入调研。《瞭望东方周刊》把全球新闻网络与本地化表述相结合,创造出权威、独特、新锐、严谨、迅捷的报道风格。
   核心读者群是800多位中央部委负责人、3000多名各省市机关团体领导、2万名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者、京沪两地超过2万的高端读者、其它中心城市8万名高端人群。各国驻华使馆及相关机构、中国驻外使馆及相关机构、500家世界企业及财团驻华机构、大型航空每日航班和各大中心城市的四星级以上酒店、机场、超市、书店、报刊亭的进入更是实现了《瞭望东方周刊》发行终端高档化与普及型的完美结合。
  
  这就是说,《瞭望东方周刊》是一个很有背景、很有影响力的主流的大型时事政经类新闻周刊。
  
  2、《洋浦的梦想和现实》权威披露洋浦曲折发展内幕了吗?
  卢波深入调查写出的这篇《洋浦的梦想和现实》专稿,是本期中篇幅最长(有7个P,一般只有2个P)的,第一次披露了这15年来洋浦曲折发展内幕,特别是一些高层决策背景,尖锐地提出了一些发人深醒的问题。如:这就是那个“特区中的特区”吗?谁逼走了熊谷组?梦断“大化肥”?等等。这是不是象它自己所说,用新的表述方式提供有效价值含量高的信息和分析,从新兴阶层读者关注的角度切入,深层次报道了洋浦这个比较重大的新闻?权威地披露15年来洋浦曲折发展内幕?
  我读后的第一感受,是YES。
  
  3、洋浦这个话题今天到底还能吸引吸引多少公众的注意力?
  《瞭望东方周刊》自创刊以来,一个又一个重大选题不断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被上百家报纸、杂志、网站转载。在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洋浦由外商成片开发整整15周年之际,在海南新的省委省政府重申要全力搞好洋浦的背景下,这次如此重力组织洋浦的稿子,到底会引起公众多大的反映?
  我看,现在刚开始,还是要好好地观察下才能下结论。
  
  下面我把这篇《瞭望东方周刊》上的调查,转贴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3: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浦的梦想和现实
  
  《了望东方周刊》记者卢波 / 海南、北京报道
  
  (目录导读)这就是那个曾以大胆、前卫著称的“特区中的特区”洋浦吗
  
  (正文导读)小平同志决定在海南搞大特区,是怀着深远政治抱负的
  
  
  
  3月9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两会”海南省代表团参加审议,总理说:海南特区要继续办而且要继续办好,要进一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有些事不能再拖了!
  
  这一天,距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洋浦由外商成片开发整整15周年。
  
  羊高英14岁那年,推土机开进洋浦湾畔她世代居住的白沙村,父亲跟她说,这下好了,我们再不用打鱼了。现在确实没有鱼可打了,已经28岁的她蹬着“风采车”(类似内地“摩的”的改装载客三轮摩托)在洋浦湾宾馆前的树荫下等客人。她有了个上小学的孩子,为了挣够孩子每学期500块的学费,每天从上午出来载客直到深夜。
  
  14年前,45岁的三亚市副市长江上舟向新上任的海南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辞行,打算调回上海,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却被阮崇武留住。阮书记说,来海南前,中央嘱咐了他一件事:一定要把洋浦搞成功。“现在,就想让你去干这件事!”
  
  洋浦开发区的首任“特首”——洋浦工委书记、开发区管理局局长江上舟,现在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坐在北京东城北池子大街44号一间清静的办公室里,与故宫为邻,说到14年前的那一刻,忽然壮怀激烈。
  
  “小平同志决定在海南搞大特区,是怀着深远政治抱负的。”他对《了望东方周刊》说。1987年,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为什么提到台湾,就是要比一比!国民党从五十年代开始经营台湾,共产党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海南,我们晚了30年,时不我待,时间紧迫。”
  
  所以,尽管本刊记者字斟句酌,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先进”来形容刚刚看到的洋浦,仍然深深刺痛了这位创业者。
  

  
  (小标题)这就是那个“特区中的特区”吗
  
  穿越绿树成荫的环岛高速连接线,快到洋浦,汽车走上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土路。 随着“洋浦到了!”的提醒举目四望,这片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号称“北部湾第一高楼”的36层洋浦国际商业大厦与10多层的海关大厦遥遥相对,在四周低矮的民居、商铺和大片荒地的陪衬下,显得突兀孤单;街头看到的都是3块钱跑遍全区的“风采车”,仅有的几台出租车趴在海关大厦对面无人问津。
  
  这是就是那个曾以大胆、前卫著称的“特区中的特区”洋浦吗?
  
  “你看到的不是洋浦最困难的时候,几经风雨,她正醒来。” 洋浦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局长张进也曾因为失望,离开过洋浦。他告诉《了望东方周刊》,愿意归来再作冯妇,是因为看到洋浦仍然涌动着希望。
  
  2006年5月15日,塞浦路斯籍30万吨级油轮“诺神”号靠泊洋浦开发区海南炼化自备码头卸油,标志着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项目正式投产。
  
  “30万吨深水码头、800万吨炼化,在中国,在世界都屈指可数。”洋浦开发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官员王强慧介绍说。不到30平方公里的洋浦,工业产值目前已经是海南省第二,“用不了几年就会是第一,占到全省的50%以上。”
  
  只是这“拐点”出现在最近两三年,还来不及带动服务业,惠及民生。
  
  让本刊记者直观地体验到的“特区的感觉”,还是在它的政府。按惯例,采访这个“地市级单位”,要先找“宣传部外宣办”,本刊记者却被告知“直接找林主席。”
  
   “林主席” 坐在海关大楼10层的一个公共办公空间里和20多人一起办公。这层楼是他们向海关借的,作为一级政府,洋浦开发区管理局的办公场所从来都是“租借”的。
  
  “你们宣传部的领导,头衔怎么是‘主席’呢?”
  
  “林主席”笑起来,“我们开发区不设宣传部,我是工会主席,兼管宣传,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这是当年江局长定下的规矩。”
  
  江上舟当年参考27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确立的管理局体制至今未变,当年66个公务员,今天80个。一项政府职能只由一个公务员具体承办的“主办制”、一个公务员主办一项职能,兼管职能相近的几个部门的“ AB制”作风未改。
  
  “林主席”向《了望东方周刊》介绍说,不同的只是,随着他们应对的上级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大家兼职越来越多。他指着旁边的空座位说,这位女士就身兼外事办主任、接待办主任、妇联主任,每天上班签完到就一刻不得闲。
  
   江上舟向本刊记者自嘲“一生超前,不逢其时”,当初他得到数字移动通讯技术博士学位,国内还没有条件展开这项研究,不得已转行搞管理,却又壮志未酬离开洋浦。
  
  洋浦 “小政府” 的超前实验扎下根来;今天洋浦管理局的骨干,局、办一级主要负责人,几乎都是他当初敢为全国先,用公开招考方式录用的公务员。或许能算是一种告慰吧。
  
  洋浦的成就和希望无可置疑。但洋浦不能只跟自己纵向比较,也不好局限在省内横向对比,因为她承受过太多的“关照”,寄托了太多的期望。
  
  这样优秀的团队、超前的机制;“南中国最优良的深水港区”;“第一个全区享有保税区政策”的开发区。天时、地利、人和聚于一身的洋浦仍要面对梦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对那些见识过深圳和浦东的来访者,洋浦该如何言说她这十五年?
  
 

  
  (小标题)北船不到米如珠
  
  “你看,店铺都开着门,到晚上大排档、卡拉OK坐满了人。我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洋浦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张进描述的是1998年5月“大化肥”项目迁走后,主导成片开发的外商熊谷组心灰意懒,明里暗里打算撤资之际洋浦的世态人心。
  
  招商局局长罗学军向《了望东方周刊》追忆,当时洋浦为了招商想尽了办法。一度成立了招商1局、2局、3局。搞过“温州民营工业园”、“洋浦科技园”等等形形色色的项目。招商条件空前优惠:温州商人只要来洋浦开商铺,不光免交房租、减免税收,还给每户2000元安置费、2000元店面装修补助。
  
  “结果招来一些假温州商人,有从海口过来的一家人开了四个店,拿到16000块钱安置、补助,不到半个月就走人了。”
  
  洋浦迟迟开发不起来,当地人不能长期靠外商给的那点拆迁安置费过活,管理局一度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和资金帮他们重新搞起渔业、养殖。
  
  北宋年间,苏东坡被流放到与洋浦近在咫尺的儋州,写下《纵笔三首》,中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的名句。
  
  “北船不到”,洋浦深深体验了“半月萧条”、“米如珠”。洋浦初创“八博士”中惟一仍留在洋浦的管理局政研室主任夏明文从曲折中总结出最实际的经验:决定开发区命运的首先是项目,其次才是政策。任何地方要真正发展起来,光凭一时热情不行,关键要上大项目。洋浦尤其如此,她没有珠三角那样的工业腹地,也没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可作依托。仅靠自身工业也不发达的海口和儋州,靠区内的3、4万原住民既拉不动服务业,也搞不起先进加工业。
  
   邓小平1989 年做出的“决策正确,机会难得,不宜拖延”的批示是洋浦的第一推动力。不久前出版的李鹏《三峡日记》披露,92年南方之行后,邓小平找到江泽民,希望三峡工程以及海南洋浦、厦门海沧两个特区的开放要抓紧时机动起来,要有专人来抓。
  
  1992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熊谷组成片开发洋浦的消息向外界公布。在南方谈话推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中,洋浦成为最炽烈的焦点。从消息披露次日至3月24日,短短10天就有来自北京、上海、吉林、山东、广西、湖北等20多个省市和日本、美国、新加坡、比利时、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考察团300多批、3500多人次到洋浦洽谈意向项目38个,正式立项8个。
  
  热钱迅速涌入让洋浦陶醉在立即建成 “小香港”的美梦中。海南房地产过热,洋浦房地产温度更高。一份1993年洋浦地价出让表显示:商业用地每亩374万元,住宅用地每亩181万元,重工业用地每亩143万元,而当时海口金盘工业区工业用地价格不过每亩16万元。此时的洋浦一时忘却了其创办的初衷——以低地价吸引外商投资建厂。
  
  这条“北船”来得快,去的也快。1993年6月中央加强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应声破灭。洋浦开发区规划局张进现在仍在处理那场“狂热”的后遗症。他透露,92年到93年,熊谷组以每亩300万左右的价钱卖出去900多亩地,现在管理局正会同洋浦土地开发集团把这批土地逐渐收回来,纳入整体规划中。现在回收的价格“低得不可想象。”本刊记者猜测按原价的十分之一回收,他表示,还要往低了猜。
  
  这就是“起吊机经济”的残酷和脆弱所在,它太依赖于政策的风向。痛定思痛,洋浦各方面在发展方向上达成了一致:不能指望短期效应集中财富;洋浦还是要靠自身的区位深水良港和北部湾、南海油气资源优势,上工业项目,搞新型临海工业基地,创造财富。
  
  把洋浦建成沿海型重化工基地和出口加工区本来就是熊谷组成片开发洋浦的初衷。说服熊谷组拿出百亿资金投向洋浦的,不光是于元平老先生的爱国热情,早在 1987年5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就拿出过一份《海南岛开发计划最终报告书》,指明洋浦是海南乃至华南发展沿海型重化工的最佳位置。
  
  只是这条“北船”,一等又是多少年,于元平和江上舟,都没能猜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标题)谁逼走了熊谷组?
  
  洋浦因熊谷组(香港公司)成片开发闻名天下,今天的洋浦却已难觅它的身影。
  
  白天,绿树丛中的洋浦地标——洋浦国际商业大厦面朝北部湾傲然挺立;晚上,却不见它灯火璀璨。36层的大厦如今只剩两家公司还在大楼的第三层办公,其中一个就是洋浦的“地主”——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
  
  几经重组,股东名单上早已没有了风云一时的熊谷组。只有一楼大堂里还挂着熊谷组(香港)总经理于元平先生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虽有仆仆风尘,仍然栩栩如生。
  
  洋浦几度风波,熊谷组为何而去?
  
  响动最大的一次“洋浦风波”,是在1989年3月25日,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等五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在大会上联合发言,质疑外商成片开发的“洋浦模式”。
  
  发言诉诸感情,其中有这样的词句:“在中国站起来以后,又将在本国领土上出现相当于旧北京1/3面积的外国租借地;在即将收加香港澳门的时候,竟然又要将中国大块土地租给外国人,旧的国耻刚刚湔雪,现在又添上这笔新耻辱。 一大块土地,一租70年,日本人拥有使用权,处理权,开发权。他们可以在这里创办日本本土所不许办的污染极为严重的工厂;他们可以在这块土地开妓院,开赌窟:他们可以在租借地设置情报所,咱们将怎么办?……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账问题,而首先是个国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问题。这意味着把儿孙一辈的幸福抵押给外国人,我们怎能忍心做出这类祸延子孙的事情?”
  
  当场便有一百名政协委员,签下了要求制止洋浦有偿出让使用权的联名信。
  
  国内争论止于邓小平的表态,当年4月28日,邓小平在当时的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省长梁湘的汇报上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
  
  但外部疑虑难消,日本驻香港总领事奉日本政府外务省指示,约见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元平,告诉他:鉴于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中的日方股东,将不参加涉嫌“侵犯主权”的投资活动。响应熊谷组号召许诺到洋浦投资的三井、三菱、东京银行、住友银行等大企业大财团,纷纷收回诺言,停止可行性分析研究,撤退联络机构和办事人员。日本工商巨头不能如约而至,为于元平不得不靠搞房地产 “滚动开发”埋下了伏笔。
  
  一位长期在许士杰身边工作的老同志对《了望东方周刊》评论道:“日本右翼分子做不到的事情,国内一些过左的做法办到了。”多年以后,邓小平南巡深圳,发出感慨:“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尽管如此,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后,熊谷组仍然信守承诺,在洋浦投入巨资,启动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江上舟评价说,洋浦基础建设方面现有的一些硬件,基本上全是于元平先生搞的。“1998年以前,熊谷组等外资对洋浦开发是积极的。”
  
  从1993年到1994年年底,外商投资27亿元港币,平整了65%的土地,建设了31万千瓦的电站,完成20公里道路网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即便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95、96年,熊谷组仍然投资8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完成电厂输电网工程,竣工了36层的总部大楼。
  
  与于元平相知甚深的江上舟说,政协会上的“卖国”指责让于元平冤枉委屈,1993年宏观调控使熊谷组的“滚动开发”泡了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开发洋浦的决心。
  
  让熊谷组下决心撤出的,是在1998年5月,已经签了合同,原定在洋浦上马的“大化肥”项目突然迁走,洋浦眼睁睁看着这条“北船”从家门口擦肩而过。





  
  (小标题)梦断“大化肥”
  
  江上舟讲了一个故事,邓小平家里一般是不摆什么摆设的,但有一套美国阿科公司送来的大化肥厂模型却在他家摆了很长时间。邓朴方跟他说过,老爷子有段时间经常把玩这套模型,原因在于邓小平很重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南沙群岛争端,他提的方针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化工部、中海油一直受命研究利用南海天然气资源生产化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了结果。当时,完全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近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东方1—1气田”开采后,国家决定上 “大化肥”,由中海油投资155.8亿元,项目放在离南海气田最近的海南。
  
  “大化肥”项目最初定在洋浦,有人提出要放在三亚。江上舟在三亚工作过,深知环境对三亚的重要性,遂请专家上书中央,说明在三亚搞重化工的危害。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在几个场合反复讲:“给三亚留一片净土。”几经周折才定下来在洋浦上马。
  
  江上舟调离洋浦前,于元平已经与当时的中海油总经理王彦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这个项目技术先进,其主要产品合成氨是重要化工原料,上马后即可引来杜邦—巴斯夫的已二晴生产线等后续项目,将一举奠定洋浦临海型石油化工基地位置,洋浦上下都以为期待已久的“北船”终于等到了。
  
  不料1998年5月“大化肥”项目突然改址东方市八所。熊谷组苦苦支撑多年,此举绷断了它最后一根弦,此后它停止基建项目,甚至通过特殊手法抽走了在洋浦的大部分投资,洋浦土地开发公司也陷入重重债务危机中。
  
  已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即将开工的“大化肥”项目为什么花落别家?江上舟写给当时的总理朱镕基的信中披露了一些细节:为了让“大化肥”落地八所,针对于元平开给中海油的土地、水、电价格,大幅降低了八所的土地、水、电价格;洋浦准备引进与“大化肥”配套的杜邦—巴斯夫的尼龙中间体生产线,却被指令不得与外商接触。杜邦—巴斯夫项目被引到八所后,成为“大化肥”必须落户八所的关键理由。
  
  得知“大化肥”迁走,于元平和已经调走的江上舟先后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反映洋浦的困难。江上舟在信中说:“大国企、大外商都不能来,怎能指望其它一般的中外企业会去偏爱洋浦?”洋浦的特殊性决定了没有大型项目的带头和启动,即使有个别中小投资项目想去也去不了,去了也带不动。基础设施上已投入的数十亿元不仅无法回收,也难以继续投入和完善。
  
  这封信发出的当天晚上就收到总理办公室的答复:总理已批,并派国家计委人员到海南了解情况。这引来了朱镕基总理1998年12月21日第三次视察洋浦。
  
  洋浦开发区管理局政研室主任夏明文回忆, 朱镕基那次来洋浦看过后,“心情不好”。说了“五年后看,不如五年前,比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差”的话。当时从洋浦到环岛高速的联络线尚未建好,陆上交通路况很差,他说:“我70岁的人了,到洋浦,是把我颠进来的。”
  
  夏明文告诉《了望东方周刊》,后来朱总理从总理特别办公费和国债资金里追加资金,要求务必把这条路修成海南最好的一条路。
  
  朱镕基视察洋浦港和电厂,了解到港口吃不饱,发电量用不完的情况后,对陪同的省里和开发区官员说:“昨天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们中方几家银行分散的股份全部让给光大银行,开发公司74%的股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于元平本人只占9%,那就是我们控股了洋浦的建设,这样指导思想更明确。”
  
  历任国务院特区办特区司司长、国务院体改办特区司司长的金德本受朱总理委托,具体承办洋浦土地开发公司的重组工作,他表示,朱总理作这样的决策,一是表明开发洋浦的决心不变,即使外资撤出去,洋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继续搞;二是表明现在洋浦是我们自己的,上项目没有理由不一视同仁,不该再有“便宜了外商”的说辞。
  
  一直关注并直接参与洋浦开发建设的金德本向《了望东方周刊》介绍,洋浦凝聚了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注。邓小平亲自批准洋浦开发区众所周知;江泽民总书记关注海南的建设和环境保护,1996年9月21日,他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对参会的海南省领导说 :大化肥选址洋浦,这是我定的, 你们不要再变,要为三亚老百姓留一块净土, 要对子孙后代负责;1996年3月15日, 李鹏总理在海口为洋浦经济开发区题词: "以工业项目带动洋浦开发, 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第一个提出了洋浦要以工业项目带动开发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也曾于1996年4月4日视察洋浦经济开发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23: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标题)十年徘徊重化工
  
  2004年4月26日,海南实华(即后来的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厂奠基典礼在洋浦举行。海南省主要领导都出现在奠基典礼中,非常令人意外的是,当地媒体都没有报道此次活动,显然不合常规。
  
  江上舟、夏明文却深知其中意味:800万吨炼油厂在洋浦奠基,犹如春风暗度,悄然打破了洋浦不能搞石油化工的“十年禁忌”。
  
  而在洋浦投资建厂的海南实华,4个月前刚刚收购了一个停滞多年的炼油项目,原定设在海南临高的600万吨海南和邦炼油厂。
  
  至此,海南石化工业的布局之争似乎水落石出,眉目渐渐清晰。
  
  江上舟介绍,海南发展工业,集中搞大型临海重化工,还是遍地开花搞“西部工业走廊”一直有争议。海南省93年下半年编制国土规划,从海口市向西一直到三亚的每一个沿海市县都搞石化,规划了6个以上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区,这些地方的港口条件、土地、水源都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基础建设也要从头搞起,更关键的是距离旅游景胜和自然保护区太近,不利于海南的整体生态环境。但是由于争到了资金和项目,“颇得市县的欢迎”。
  
  夏明文对《了望东方周刊》说,洋浦政策研究部门坚持应该把石油化工集中布局在洋浦,并非只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基于一个常识:搞临海型石油重化工,最关键的因素是深水港,其次是工业用地和水资源,洋浦恰好在这三方面得天独厚;尤其重要的是,洋浦半岛被海水包围,环境消纳能力最强,从海南全岛的生态环境考虑,集中布局比遍地开花更有利。
  
  “大化肥”迁走后,一度要求洋浦把发展方向定位为发展两头在外的高科技制造业。夏明文对《了望东方周刊》说,招商不能凭主观想象。从现实条件看,洋浦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优势不明显。新兴工业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搞保税区,谁不想上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这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只靠保税区政策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保税政策实行起来也并非没有阻力。
  
  从江上舟替洋浦争“大化肥” 项目,到2004年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厂投产的十年间,除了极具争议的APP金海造纸厂,几乎没有大项目光顾洋浦。
  
  “洋浦的发展要实事求是,一方面说她条件优越,一方面不给她项目,这就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夏明文一次次向各方面强调洋浦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策环境,而这些“常识” 一次次被“忽略”之后,他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书生意气,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外资成片开发这个优势也有可能转化为劣势:让于元平这样上可“通天” 的外商主导开发,项目建设、工程发包中的“话事权”岂不就掌握在外商手中,一些地方官员怎么还会热衷在这里上项目呢?
  
  洋浦曲折前行的岁月里,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牵挂着她的发展。据海南省发改厅体改处祁昌平处长介绍,杜青林书记临要调走,最后开的一次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是要想办法解决把洋浦尽快搞上去的问题。白克明书记决策在省委、省政府下面成立了洋浦开发领导小组,由现在已经是省长的罗保铭担任组长。江上舟调离后,白克明书记还专门向他咨询过洋浦发展的方略。
  洋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从没有停顿过,国家投资的公用港口完成了三期建设、30万吨油码头和木浆专用码头相继建成;天然气发电、首钢投资的轧钢厂、精米厂、椰风集团的食品加工厂纷纷落户洋浦。
  
  洋浦的开拓者们更没有怀疑过洋浦的未来,他们知道洋浦寄托着怎样的厚望。原洋浦法院一位负责同志说过一件往事:朱镕基总理退下来后,曾委托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替自己到洋浦去看一看,特意叮嘱“不要和当地打招呼” ,悄悄看看到底搞得怎么样了,回来实话告诉我。朱总理多次讲,洋浦开发是邓小平把他找到家里,当面托付的,总是放心不下。
  
  相信洋浦能够再创辉煌,也是决策层的共识。2005年春节期间,吴仪副总理到海南视察,特地赴洋浦考察工作,海南有关部门汇报了欲将洋浦开发区与儋州市合并的构想,吴仪态度鲜明:“洋浦经济开发区要作为个案,不能变!”她肯定了洋浦建设大型临海工业基地的方向,相信洋浦完全有条件重振雄风,再上层楼,真正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引擎。
  
  新一届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支持洋浦大型临海石油化工基地的发展方向。新当选的省长罗保铭把洋浦当作履新后新春考察的第一站,而他首先去的就是800万吨炼油厂的原油码头,大年初四,这位当年的洋浦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走上停靠码头的30万吨外籍油轮SHINYO SAWKO号,向海南炼化员工及油轮上的中外籍船员致以新春问候。





  
  (小标题)计利当计天下利
  
  一个地方搞得快还是慢,受影响最大的是老百姓,他们只认发展这个硬道理。1998年,为了建洋浦港二期工程,需要把白沙村整体搬迁,村民们抵触情绪很强烈。这里一直是个渔港,白沙村民多靠打鱼为生,洋浦那几年发展不起来,他们看到推土机来了,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变化,别的村子拿了搬迁费放弃了渔业,长年找不着新的营生。村民们不愿意丢掉手里的船篙、渔网。
  
  当地居民的搬迁安置是让他们这些开拓者最寝食难安的问题。江上舟回忆,朱镕基当面跟他说过,“你把三万多农民安置好,头发要白一半。”
  
  长期担任洋浦开发区规划局长的夏明文告诉《了望东方周刊》,洋浦在这个方面不乏教训,一个是没有想到工业项目落户到洋浦这么难,没有想到以工业项目带动服务业发展的周期会这么长。熊谷组当年给的2000块拆迁补偿早已不敷所出,这些年来,开发区管理局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花在想办法维持开发区内3万多居民的生计上,夏明文表示,为洋浦发展争项目,遭遇了那么多曲折,他可以不在乎;但是居民安置问题让他非常难过,因为洋浦这个“特区中的特区”,给群众的绝不该只是温饱,是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个教训是受历史条件局限,规划缺乏长期眼光,安置地变来变去,搬几次家,农民受不了。800吨炼化在洋浦选址时,距离港区和居民安置地太近,夏明文曾建议把厂址往北移几公里,与居住区保持距离,并预留港航仓储区。但当时的特殊情况是,洋浦与儋州合并议论正酣,炼油厂不可能建在“铁丝网外”。
  
  上世纪80年代决定设置洋浦开发区时,划定了30平方公里范围,为了搞保税区,用铁丝网与外界隔离起来。用21世纪的眼光来看,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要搞大型港口和保税区,又要安置居民,还要搞大型临海重化工基地,显然过于局促,可这道铁丝网并不容易突破。洋浦向上一直打报告,要求扩展面积,“直到卫留成来海南当省长,才主持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将洋浦开发区扩展为69平方公里。”
  
  吉化发生爆炸后,决定把与800吨炼化近在咫尺的居民安置区再次搬迁,负责搬迁工作的官员说,“增加的工作量5年都做不完,这还不算国家多花的钱,不计农民辗转的辛苦。”
  
  夏明文向《了望东方周刊》感叹:“在目光远大上,要向邓小平学习啊,当年中国还是石油出口国,大庆稳产高产,西北又找到大油田,他就已经把眼光放到南海油气;放到利用国际原油运输线搞临海型石化,这才有洋浦。”“可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定的这个30平方公里,突破起来怎么就这么难?为了意气之争,一己之私,平添民生苦痛,情何以堪啊?”
  
  从最初的观念之争,到不顾自身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争上项目的“投资热”,洋浦的遭遇并不偶然。江上舟说,这就是“国情”,让这个“国情”通过洋浦这个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关注的典型展现出来,对我们今后的改革事业,很有借鉴价值。
  
  好在,今天的洋浦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大型临海重化工得到中央和省里一致支持。同时明确了政府主导开发,重视长期规划的方向。
  
  国务院2005年批准洋浦土地开发公司重组方案,海南省政府占40%股份,中石化占30%。余下股份由原来外资持有,印尼金光集团占25%,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约占5%。结束了洋浦土地开发一直由外资控股的局面。
  
  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官员向《了望东方周刊》透露,土地开发公司还将进一步重组,中石化以及金光集团和李嘉诚等外资将全部退出。随后,将管理局和土地开发公司更有效地组合也将提上议事日程。(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032

帖子

804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49
发表于 2007-3-24 23: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闹心的事情了。
要不,咱们为海南建省20周年,罗列10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135
┣╋╋┓人生需要进退自如
246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5

帖子

3294

积分

游客

积分
3294
发表于 2007-3-25 07: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搞起来,搞   大。。。。

7届欢乐节,3届椰子节,外加3届选美节
BG7YBK[size=4][color=red]这5杯分别为:[fly][/color][color=green]月中仙、[/color][color=orange]醉蓬莱、蝴蝶梦、梦星尘、彩灯艳[/color][/fly][/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7

帖子

112

积分

游客

积分
112
发表于 2007-3-26 10: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特区就是邓老留下来的半拉子
停工15年
现在也该到盘活的时候啦
[fly]一天到晚游泳的鱼……[/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3

帖子

13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3
发表于 2007-3-26 1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换得太勤是洋浦乃至海南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五年间换了多少任领导了。每个领导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爱好以及自己的小九九。
洋浦前一任管理局局长姓zhu,爱好是装路灯,被当地百姓们戏称为“zhu灯”。去过洋浦的同学一定会对那里的路灯留下较深的印象。每一条路上的路灯款式都不同,排列还很密集,各个路口都有一大型柱形灯,也算是洋浦的一道风景了。看是真好看!——可惜的是,这一景观只能在白天看到。为了省电,除了一两条主路上的路灯会开之外,很多灯就是那摆设(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亮那么两天,烘托一下节日气氛)……
——已经N年没有去过那个曾经满街跑牛的地方了,听说金海浆纸的进驻给那里带来了生气与活力,是不是真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2

积分

游客

积分
2
发表于 2007-3-27 1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洋浦的开心事吧,至少,现在已经可以开发工业了
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 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也许你刚刚打开电脑电源, 不过这没关系,你过十分钟后看到的仍然是现在的[fly][color=red]签名[/color]。[/fly] 感谢CCTV,感谢TVCC,以上节目都是现场直播————[b]重放,谢谢![/b] QQ:77616016 133220278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5 11:23 , Processed in 0.0624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